【育儿指南】在音乐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三大策略
【育儿指南】在音乐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三大策略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关心的话题。本文将从动手实践、好奇心引导和环境结合三个方面,分享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动手实践:让创新在指尖绽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创造力在他们的手指上。”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实践在创造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只注重动口,而忽视了动手,这限制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必须让他们养成动手又动口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幼儿:
- 根据对歌曲的认识,用手打节拍
- 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手表达情感
- 配上相应的场景与道具,让幼儿进行表演
这些动手的活动,都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好妈妈》这首歌曲时,可以让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妈妈和娃娃,并提供相应的道具。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很快就记住了歌词,而且演唱得十分有感情。这样的练习过程,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大无畏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当然,幼儿对音乐进行创造,离不开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学习必要的音乐知识。同时,要多鼓励幼儿的音乐创作,即使这些创作显得有些幼稚。教师应很好地保护这些创造的最初火花,让幼儿明白音乐创造并不是高深莫测,而是妙趣横生的。
好奇心引导:探索是创新的前奏
创造性活动是人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探索是创造的前奏,而好奇心又是探索的原动力。因此,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非常重要的。
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发现幼儿对各式各样的乐器充满兴趣,他们忍不住好奇心,这里摸摸那里敲敲。开始时,教师可能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限制幼儿的探索,但这样做往往效果不佳。相反,如果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自由地感觉触摸各种乐器,在玩的过程中自己探索乐器的特点和用法,当遇到困难时自然会提出问题,教师再进行引导,效果会更好。
这种做法不仅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了他们积极探索,还为幼儿的下一次创新实践提供了参与的动力,形成了初步的创新精神。
创造与环境结合:在实际生活中创新
儿童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需要情感和环境的宽松自由。如果教条和规矩过多,就会压抑和摧残儿童的创造性,影响个性成长。因此,儿童在人格的发展上会变得习惯模仿,只愿意跟随生活中的常规模式,不善于适应新的变化,习惯于依赖他人、缺少独创性。
环境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离开生活环境的教育是苍白空洞的。音乐创新教育活动选材很重要,要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充分体现幼儿的想法,从实际出发、于平凡中出新。教师应遵循幼儿音乐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恰当地选用教材,细心地研究教材,从中挖掘有助于培养能力的教育因素,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学习活动,切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可以贯穿于生活的每一环节。不应该将音乐教学内容局限于一两节课堂教学活动中,这种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应当给予打破,可以将这些教学内容分散到一日活动中,在各个环节中渗透音乐内容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应当给予重视的是一日生活中贯穿的音乐活动要为这一日安排的音乐教学内容服务。
通过这些方法,幼儿就能得到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幼儿有了一定的音乐能力之后,再结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生活体验,引导幼儿感受和领悟音乐的情绪情感和教育内涵,这样就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