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专家热议:数智时代的创新挑战与应对之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专家热议:数智时代的创新挑战与应对之道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s.qq.com/rain/a/20240527A0403H00

2024年5月22日,由澎湃新闻主办的“经济新动能:面向世界的创新”研讨会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钊、中泰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等专家围绕数智时代的创新挑战、关键核心技术的测度以及如何促进中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

数智时代的创新挑战和应对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发表了题为“数智时代的创新挑战和应对思考”的主旨演讲。她认为,现在数据密集型的创新范式下,大型数字企业成为创新的枢纽和核心,同时开源、开放的组织互动方式成为创新的潮流。中国应进一步开放公共数据和向产业界汇聚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在数智时代,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的创新链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海量数据的生产者、汇聚者和聚合挖掘者的平台企业,在创新链条中的地位大大提升。数据能力支撑大型数字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前沿技术创新、基础研究以及投资新创企业。因此,大型数字科技企业和平台成为创新的枢纽和核心。


图1:2013-2021年 传统VC与数字企业CVC对外投资金额

开源成为软件、网络和数字领域的开发和创新模式。全球97%的软件开发者和99%的企业使用开源软件,72%以上移动操作系统基于开源Linux内核,全球70%以上的新立项软件项目采用开源模式,最近两年采用开源模式的达到了80%以上。

在数字智能时代,中国创新能力面临三个“关键”:数据问题、人才问题和关键场景。中国要在AI大模型的竞争中迎头赶上,需要补齐数据短板,发挥公共数据优势;需要政策支撑企业吸引人才;需要推动国有大企事业单位的数据开放,为社会创新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测度与技术创新路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钊从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角度,讨论了中国未来技术创新的路径。他认为,技术创新的方向和路径要靠企业家,靠企业家发挥自身的才能和精神,在市场中捕捉和把握机会,这才是关键。学者的作用更多是总结过去经验和提供视角。

中国产业链风险在于关键核心技术产品。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暴露了中国这方面的产业链风险。根据CEPII-BACI数据库的数据,光刻胶、锂电池隔膜、离子加工机床、光刻机、导航雷达、真空蒸馏机、高端电容电阻、电子透镜等重要产品的进口额在2018年以后明显下降。这不是因为中国不想要,而是因为他国不卖。芯片的进口额在2018年后看起来在一直增加,这只是因为在芯片产品类别中,我们还无法精确区分高端芯片与中低端芯片。事实上,芯片进口量的上升是由中低端芯片驱动的。


具一定产品数量的代表性关键核心技术产品

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研究团队找出了当前有“卡脖子”风险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研究发现,“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少数发达国家进口的比例非常高,而非“卡脖子”产品从这些国家进口的比例则较低。其次,“卡脖子”产品的进口和出口主体主要是外资企业,其次为民营企业。在本土企业中,民营企业在这一领域的进口和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份额占比在上升,而国有企业的份额相对较少,并且在下降。民营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地区行业分布(左图:进口,右图:出口)

中国技术创新需要依靠改革与开放。首先,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至关重要。因为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主要出口和进口主体是外资企业。其次,对内改革,重视民营企业以及市场环境。培育上游产业链基础至关重要。一旦上游产业链基础得到培育,潜在的下游市场就会崛起。这不是政策选择,而是企业家发现潜在市场机遇的结果。

如何促进中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中泰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围绕“如何促进中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更好发挥新动能角色,以及如何推动建立高效的特色创新机制,进一步发挥好包括市场在内的有效机制”等话题做了分享。

AI实质上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生成式AI的加持下,工作流程被大幅简化,生产力将得到提振,高盛预计在生成式AI发展的十年内,每年可以将生产力提高超1.5%。这样一种变革对我们未来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不是会导致很多人失业,是不是会导致很多行业的消失,这方面我们很难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


过去我们说中国在1820年的时候GDP占到全球的32%,这个很了不起,但是那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没有在中国推广应用,在慢慢传播、应用之后,全球经济就腾飞了

中国在算法和算力方面的优势不明显,但在应用场景的投入和产出方面优势明显。相较于美国,中国半导体产业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目前还存在较大差距,追赶难度较大,但在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望逐步缩小差距。

从研发投入结构来看,中国的研发支出主要集中在试验发展,即通过较少投入就可快速变现的环节。而在真正构建长期壁垒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国研发支出占比还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


劳动生产率增长=劳动力素质(绿色)+资本密度贡献(黄色)+全要素生产率(蓝色)


资本对GDP的贡献

中国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非常迫切的,产能过剩问题是不能回避的,我们虽然说没有全面的产能过剩,但是结构性的产能过剩还是存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表述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从总量来讲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30%,人口占全球的比重只有17.6%,而消费占全球比重有数据说是只有14%,今后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


巴菲特在不久前举办了一个会议,中国有不少投资者去了,但发现有一个问题,他这几年没有跑赢标普500。因为他在资产配置中科技类的公司配置比重偏低,他当然买了苹果,但是这个占比还是不够高

中国作为一个就业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也可以比较一下印度,印度也在崛起,人口可能超过中国,但是印度的就业人口远远低于中国,因为它的劳动参与率很低。中国在这方面有足够的自信能够做得很好,不用担心中国没有新的动力,也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什么新的动力,动力在于我们非常努力,非常想赚钱,非常希望能够创造价值,这是来自于骨子里的文化。

比如现在讲的新三样崛起,已经在我们的出口结构里占了一个很重要的比重,占20%左右,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如果没有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的话,可能做不到这一步,这方面我们的制度优势还是非常明显。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再做一些什么,前面讲到只要给民企一个好的环境自然会发展起来,关键还是在于国企问题,跟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有资产的总规模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是几百万亿的规模,这个规模效率提高的话,对于我们的经济转型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从美国这些数据发现一个现象,真正能够拉动资本市场指数的只是少数几家公司,美国的七巨头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市值大的除了商业银行、高端白酒,剩下市值大的就是民营平台类企业,未来我希望能够看到科技类的企业进一步做大。

另一方面,我们对服务业不够重视,总认为我们应该做大做强制造业,成为制造强国,同时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大服务强国。在这里不要把服务业都当做是金融、房地产,金融、房地产占比确实是不低的,但是我们跟美国的差距在于我们面临的就业问题核心是服务业的占比太低,中国的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人口比不到50%,美国占比大概超过80%。


我们在生产型服务业里有三个行业与美国差距比较大。第一个是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第二个是信息服务和软件业,第三个是租赁和商务服务

服务业发展对于我们的制造业是一个强大的支持,对于我们改变整个中国产业结构也是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觉得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还有很多,就看我们怎么能够有一个更好的顶层设计,我也是期望下一阶段有更好的制度和政策来保证我们中国经济的顺利转型、稳步增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