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诗古典乐,如何征服欧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诗古典乐,如何征服欧洲?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25A039PK00

西方交响乐和中国的唐诗,有一场绝美的邂逅。

当代作曲家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克说,古典音乐的宇宙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巴赫,一个是马勒。而后一个“核心”马勒在1907年到1909年之间,谱写了堪称他代表作的《大地之歌》,这是一部带声乐的交响曲,歌词完全来自中国的“唐诗”。

据说,当时的马勒陷入创作瓶颈,偶然看到一部中国诗的德文译本,其中唐诗的部分不仅引发了他的强烈共鸣,还激发了创作灵感。于是马勒选出7首唐诗,对它们进行堪称“随心所欲”的改动,甚至还加上自己写的诗句,谱写出这部声乐交响套曲《大地之歌》。

后来他告诉学生,“这首作品绝对是我最爱的,而且也是我最满意的作品。”

古斯塔夫·马勒 (1860—1911),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

由于马勒“随心所欲”的二次创作,这7首“唐诗”歌词和原诗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例如第四乐章《咏美人》,来自李白的《采莲曲》。原诗如下:

若耶溪傍采莲女,
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
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
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
见此踟蹰空断肠。

马勒看到的德文译本把这首诗翻译成了《在岸边》。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采莲主要指的是采摘莲子,"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但外国人可能不太懂得荷花的生长规律,简单地把"采莲"直接当成了"岸边采荷花"。因此歌词上虽然能对得上李白的《采莲曲》,但内容和意境上都缺失得比较厉害:

年轻的姑娘在采摘花朵,
她们在岸边采摘着荷花,
她们把采集的荷花放在兜里,
她们互相呼喊,互相嬉笑。
……
采莲女中最美的少女,
对这位少年送去长长的秋波。
她们冷若冰霜,并非真是冰霜,
她们大大的眼睛放出火花,
她们热切的深黑的眼神里,
依然看出她们激动的内心的哀怨。

(节选自严宝瑜先生的歌词译文)

但马勒偏偏"化腐朽为神奇"。他把标题从《在岸边》改成《咏美人》——这自然和李白的原意更为贴合,音乐表现上也通过不同器乐的演奏,铺陈出一个气候温暖、女子柔情的中国江南:

在长笛的一个颤音的背景上,装上弱音器的小提琴纤巧精致,圆号像回声一般呼应,把人温柔地引入其中。

女中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演唱,描述采莲少女的音容笑貌;描写少女波光里的艳影时,搭配的旋律就如同河中的波浪在一样轻柔起伏,人声到演奏,无不体现采莲少女内心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钱杜《采莲图》

女中音唱到"看那边一群俊美的少年,骑着高头骏马从岸边过来"时,音乐突然变得非常的快速,响起了阵阵的马蹄声,音乐似乎一下子进入到马勒时常幻想的军乐的意境里。

马勒让曼陀铃、钢片琴和铃鼓乐声大作,不仅从中可以听到马的嘶鸣声,还可以听到马鞭在凌空呼啸,马蹄肆意践踏着散落路径的鲜花……这时定音鼓也雨点般地落下,每一下都似乎都在诉说采莲少女见到一群青春少年是多么心如鹿撞。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恣意张扬的音乐过去后,音乐渐渐平缓下来,乐句变得更加的妩媚和多情,但最后结束时却停在一个很不稳定的四六和弦上,不稳定的效果仿佛告诉听者,故事还没有结束,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译本诗人没有领悟到的唐诗的神韵,竟然由马勒完成了补缺还原。每个听众在这一章,都能描摹出一段还未开始已然无望的情思,细腻缱绻,让人久久回味,即便有"岸边采荷花"这种文本问题也无伤大雅了。

用音乐评论家刘雪枫老师的话说,马勒"用音乐对蹩脚的译诗进行弥补,成就了一部伟大的音乐经典"。

图 / Unsplash

从李白的《采莲曲》《悲歌行》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王维的《送别》,虽然《大地之歌》的歌词和原诗有所不同,但每次旋律奏响,歌唱家开始演唱时,熟悉唐诗的中国人还是会有别样的震撼和感动。

刘雪枫老师说,交响乐和唐诗本来是"风马牛"的关系,想要把这两种文化进行融合也非常困难,但马勒无疑是伟大的,《大地之歌》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交响乐。不仅在技法层面我们能够欣赏它,听的时候更能理解唐诗那份超越时空的魅力,了解马勒当初是如何被唐诗感动和启发的。

RCA于1959年发售的《大地之歌》,封面带上了中国元素

赏读诗词于我们而言,不仅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方式,还是回首"来时的路"的途径。从诗词中,我们得以探寻文化基因。其中,唐诗是一道跨不去的坎,可谓是中国诗歌的集大成者

连鲁迅先生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唐诗为何能有如此之地位、如此之魅力?

带着这个问题,三联中读特别策划了音频课程《听吧!唐诗》,带领大家一起倾听三百年大唐的时代之音,体悟传承千年的生命记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