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读书 | 博学之士狂狷之人——读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修订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读书 | 博学之士狂狷之人——读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修订版)》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29A09R4F00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辜鸿铭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留着前清的辫子,身穿长袍大褂,在北大讲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儒家的伦理纲常,这种独特的形象和行为方式,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的著作《中国人的精神》更是成为了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品。本文将深入探讨辜鸿铭的思想世界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

对于近代中国的人与事,近年来读书界形成了一种不太文明的习气:热衷抉发和痴迷传播某些趣闻逸事,而自觉疏略和有意淡化彼时真实的历史情境,这种追求传奇化和探究趣味化的误读与曲解,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掩映和遮蔽了历史的真实面目。比如言及一代怪才辜鸿铭,时下人们更是乐此不疲地讲述他的狂言和津津乐道地叙说他的逸行,这也许是符合逻辑和常理的。早在乖谬百出、荒诞盛行的晚清民国,辜鸿铭就已经被读书界和学术界视为“怪人”,在来华访问游历的政治家、作家、诗人、记者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面对西风东渐、万众向洋的时代大潮,这位西学功底远远超出时人的中国文人,却依旧留着前清的辫子,身穿长袍大褂,在北大讲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儒家的伦理纲常,不惮被时人称作前朝“遗老”,而更有甚者是他对着嘲讽他的新潮学生郑重其事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回首百年风雨历程,在历史的长镜头中,辜鸿铭毋庸置疑地是以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说辜鸿铭是一个极端的封建保守人物,是一位坚定的保皇党成员。

即便这样,人们依然很难断定这就是辜鸿铭的真实面目。如若全面深入地了解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系统地解读他的文章和著作。迄今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现多个汉译本的《中国人的精神》(国内最新版本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是辜鸿铭的代表作。此书曾被译为《原华》《春秋大义》,但都不如《中国人的精神》这个书名能够更精准地疏解和更深透地诠释作者的思想观点。正如作者在序言《良民的信仰》中直接了当地阐明此书的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鉴于辜鸿铭所受教育颇为繁杂,因而其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比较奇异和别致:按照辜鸿铭的观点,评估一种文明的价值,最应关注的不是其所建造的城市如何高大宏伟,建筑如何壮观华丽,道路如何宽敞通达,家具如何典雅舒适,仪器、工具或者设备如何巧妙实用,甚至也与这种文明创造的制度、艺术和科学无甚关联;什么样的文明就产生什么类型的男人和女人。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揭示了文明的本质、个性和灵魂。男人和女人使用的语言,则揭示了男人和女人的本质、个性和灵魂。因此,辜鸿铭把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作为全书前三章的标题,以此表明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并阐发其核心价值。不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还是个体国民,信仰决定走向,更决定行为,这样才外显出一种精神风貌。辜鸿铭先生对中国人精神风貌的解释是:真正的中国人是过着具有成人的理智,同时又具有孩子般单纯心灵的人;中国人的精神只是一种心态,一种宁静祥和的心态,真正的中国人借此看清万物的生命,过着充满想象力的人生。在辜鸿铭的眼里,“真正的中国人”是善良、温和的形象,带着“难以言表的文雅”,他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家庭化的动物”,与西方人的价值取向有着根本不同,他认为中国人过着心灵的、情感的生活,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过着头脑的、知识或科学的生活,据此他做出更加丰富的联想:“事实上,中国毛笔,这种柔软的刷子,可以作为中国心灵的符号。它非常难以书写与作画,而一旦你掌握它的用法,你可以用它以一种硬笔无法做到的优美和雅致来书写和作画。”

晚清以降,国家处境窘迫艰难,民族生存危在旦夕,中国、中国人的形象被西方所严重扭曲,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凶猛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那时不仅是欧美人蔑视中国文化,就连少数中国人也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误解和偏见,一味地要完全否定并摒弃中国文化。值此国运危难时刻,辜鸿铭——这位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老先生敢于站出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这是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学术魄力的。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特征是精深、博大、淳朴、优雅的,真正的中国人是驯化了的生命——没有任何野蛮、残忍、残暴的文雅,但绝不是绝望了的、阉割了的人的那种顺从,而是一种从容、镇定和历经磨练后的成熟,这种特性使任何一个中国人无法完全地让人非常讨厌。特别是对于中国妇女的形象,辜鸿铭以汉字“妇”即手拿扫把来加以铺陈和说明:“真正的女性观念一直是主妇、管理家务的妇女。”辜鸿铭以诗意化的语言赞誉中国女性蛰守家庭而不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美好一面:“就其积极方面而言,正是这种幽闲,这种与世隔绝的幽静之爱,这种对花花世界诱惑的敏感抵制,这种中国妇女理想中的腼腆羞涩,赋予了真正的中国女人那种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妇女所不具备的一种芳香,一种比紫罗兰香、比无法形容的兰花香还要醇浓还要清新惬意的芳香。”

说到语言表达,这位精通英、法、德、日、拉丁等九种语言的旷世怪杰明确指出,即使是口语般的汉语,也“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优雅、高贵以及悲伤”,“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化语言”。为了理解高度优雅的汉语,“你必须拥有丰富的天资:你的心灵和大脑、心灵和智力得到同等发展”。据实而言,通读《中国人的精神》整本书,由于辜鸿铭是以渊博的学识谈论相关的话题,这种高屋建瓴般的散谈尽管带有一定专业性,但更多是把视角投向寻常生活,以聪慧头脑和睿智眼光审视普通人的精神世界。正缘于此,这本薄书呈现出的并不是专业性的高大上,而是生活化的人间烟火味,把阳春白雪般的沉重话题,用下里巴人的轻松方式进行探讨和表述,这本身就是一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承接地气,不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发掘和阐释,单就几篇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这本书所关注的核心与重点。

20世纪是一个思想纷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各个学术领域群雄豪起的时代,以西方政界和学界的衡量标准,能作为中国文化集大成者的唯一代表,毫无疑问就是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正是表征辜鸿铭思想立场和文化理念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人的精神》完稿于1915年,是辜鸿铭向长期对中国持不屑态度和对中国文化抱有偏见的西方文化圈投下的一记重磅炸弹,借助此书辜鸿铭向西方世界传达出中国文化中存在着社会救赎之道。残酷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昭示了西方文明的破产,也宣告了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衰败。包括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当年曾经放洋向外的精英士子,都把思考的目光重新向东方聚焦,大都主张“中体西用”,大多开出用东方文明来“拯救”西方文明的药方,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保持全然接纳吸收态度的辜鸿铭亦是如此。饱受西学浸润濡染的辜鸿铭以万分热情向西方宣介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优势,甚至不遗余力地将陈腐落后的传统文化因子赋予其正面价值,披撒上一层诗意的光辉,表现出一种虔诚的“骸骨的迷恋”。在现代化成为时代诉求的历史情境中,辜鸿铭的观点和做派无疑是落伍的,注定要被人讥讽和嘲笑,但面对20世纪初内忧丛生外患叠加的国家命运,面对中华传统文心学脉被“西体中用”的激进派所进行的激烈挞伐,简单地给癫狂与怪诞的辜鸿铭贴上“落伍”的标签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至少,在辜鸿铭的信仰和执念中,有一份执着和坚定显得尤为可敬与可爱,他的信仰和执念并未像某些人那样随风摇摆——此后,这种墙头草随风摆的文化人物,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屡见不鲜。据同样以向西方宣传推介中国传统文化著称于世的文学家林语堂先生在《有不为斋随笔》一书中评价:“辜鸿铭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 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诚然,辜鸿铭这样的“怪人”,不仅仅是一个供时人嘲讽和后人噱笑的旧式标本,更是一个带着一丝痛苦与些许挣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过深切关注的思考者。

辜鸿铭曾以苏东坡的诗句来调侃和揶揄从事复辟的军阀张勋:“荷叶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傲霜枝”是指辜鸿铭和张勋们都对满清的辫子恋恋不舍,都梦想着清廷的回归与复辟。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而言,在风云迭起的时代大势面前,固然难以抗拒自身残败的结局,但依然秉持着一丝无上的自信,一丝难得的文化傲气。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