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JCTH|MELD 3.0:肝病评分的再度革新与应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JCTH|MELD 3.0:肝病评分的再度革新与应用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22A07Y3400

MELD(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评分系统是评估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生存率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MELD评分系统不断优化升级。202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梅奥诊所团队优化并提出了MELD 3.0评分,该评分在MELD-Na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改进,包括添加性别和白蛋白变量、调整肌酐上限等。本文将全面回顾MELD 3.0的相关研究,综合评价其在器官分配、移植术后疗效、终末期肝病患者死亡率预测等方面的有效性。

MELD 3.0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2023年,MELD 3.0获UNOS(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批准,取代MELD-Na用于肝病患者肝移植供体选择的优先排序(如图1)。在不同肝病病因中MELD 3.0的预测表现存在差异。在患有酒精相关性肝炎(AH)或非肝炎的男性患者以及MASLD(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中,MELD 3.0相较MELD-Na预测能力略有提升。具体来说,MELD 3.0得分的最大增幅在罹患AH男性患者中为著,而在罹患AH或MASLD的女性群体中也更为突出。


图1 MELD评分模型与OPTN肝脏分配政策的发展与应用

一项研究表明在亚洲人群中,MELD 3.0将22.6%的患者重新划归为较原始MELD评分更高的等级,但在预测等待肝移植患者的短期结局方面,MELD 3.0虽优于其他评分,但总体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这可能归咎于种族差异、不同国家地区的肝病病因迥异、以及肝移植临床理念不同(例如东亚活体肝移植更常见)。但在另一亚洲队列中,MELD 3.0在预测3个月生存期、3个月无移植生存期、总生存期和总无移植生存期时皆表现最佳。

OPTN(Organ Procurement and Transplantation Network)也同样建议在等待肝移植的青少年群体中使用MELD 3.0。MELD 3.0对12-17岁处于等待名单中的青少年,其死亡风险预测性能优异(C统计量为0.893),胜于MELD-Na和PELD。另外,取消MELD 3.0的上限可以改善死亡风险分层,或可使重症患者(如慢加急性肝衰竭)从肝移植中得到更大的生存获益。

MELD 3.0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

在肝硬化人群中,MELD 3.0在预测3个月和6个月死亡率方面均显著优于MELD-Na。在肝癌和CTP-B级患者中,相较于ALBI,MELD 3.0预测死亡结局也更为准确。在预测肝癌患者90天生存时间方面也表现良好,但在肝癌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MELD 3.0效能不佳,而ALBI评分更为有效。

与MELD-Na相比,MELD 3.0对ALD(酒精性肝病)患者的1年死亡预后评估有限,在AH亚组中有着相似结果。但也有研究证实在AH患者中,MELD 3.0在预测30天和90天死亡率方面均表现出色,是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的最佳独立预测因子。在重症AH患者中亦可观察到对短期如1月以及长期如1年死亡率的良好预测效力。此外,MELD 3.0在预测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后患者3个月死亡率方面明显优于MELD/MELD-Na,同时能够准确评估因急性静脉曲张出血入院患者6周的死亡风险。

难治性肝性胸水(RH)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Chin等人的研究中MELD 3.0可以更好地预测RH相关的肝脏相关死亡风险。在327名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MELD 3.0在预测住院和3个月死亡率时表现出最高的效力,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6和0.760,超过了iMELD、MELD、CTP和MELD-Na等评分。虽然MELD评分也被用于肝癌患者手术风险的评估,以及预测除肝移植外肝硬化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但目前针对MELD 3.0还没有相关报导。

结论及展望

MELD 3.0评分模型已被应用于临床实践,有效指导了肝源的合理分配,挽救了大量处于急性重症或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命。然而,由于病因、诱因、种族等的差异,MELD 3.0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肝病患者,因此仍需对其不断完善与改进,也期待针对MELD 3.0未来能开展更多前瞻性、多中心和大样本的研究来指导其临床实践应用。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孙超

  • 副主任医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理学博士,日本兵库医科大学研究员;
  • CNSLD第五届全国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门脉高压专委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高级会员,天津市互联网医学科普协会肝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睡眠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常委;
  •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执笔以及参与4部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的编写,担任SCI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编委,高起点新刊Portal Hypertension & Cirrhosis编委、高起点新刊eGastroenterology首届青年编委;
  • 在EASL年会、APASL年会、JSH总会、KASL年会做口头发言,在AASLD年会做壁板展示,指导学生在ACN(亚洲营养大会)做壁板展示。获得EASL的“Full Bursary”、APDW的“Travel Grant”、APASL的“Investigator Award”以及KASL的“Travel Award”奖励;
  • 以通讯作者在Clinical Nutrition,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Liver International,Cell Death & Disease等杂志发表SCI文章近80篇,他引1491次,h指数22,研究成果被ASGE(美国胃肠内镜学会)和EASL发布的临床实践指南引用;
  • 研究方向为细胞死亡/线粒体紊乱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体成分异常、营养不良、衰弱、睡眠障碍以及微量营养素对肝硬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梁静

  •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炎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肝脏病学专委会委员,中华消化心身联盟天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消化病学分会消化心身协作组组员;
  • 天津医学会感染学分会委员,天津医疗健康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医学互联网科普协会消化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天津抗癌协会肿瘤肝脏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天津抗癌协会肝胆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 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CNSLD)委员,亚太肝病诊疗联盟天津联盟常务理事;
  • 38期笹川医学奖学金获得者,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日本国立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第一作者

郭高越

  • 天津医科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 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10余篇,曾在ACN(亚洲营养大会)做壁板展示,目前研究方向为慢性肝病与营养不良、肌肉减少症和衰弱之间的关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