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否替代网文写手?华东师大教授团队用百万字小说实验
AI能否替代网文写手?华东师大教授团队用百万字小说实验
在数字化和技术创新迅速变革的当代,人工智能(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成常态,但是在创意和文艺产业,AI技术的介入则有不少的争议。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峰教授和他的团队是国内较早拥抱AI文学的团队,最近,他们发布了首部人工智能完成的百万字小说《天命使徒》。
《天命使徒》是一部利用国内大语言模型和人工编辑相结合的长篇小说,旨在探索AI在文学创作中的可能性和限制。该项目采用了“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模式,其中AI的贡献高达70%,剩余的30%由人工进行精细规划和必要润色。通过这种人机协作方式,项目团队希望实现最小化的直接干预,以展示AI生成文本的自然风貌。
王峰团队使用国产大模型创作的百万字AI小说的代表段落
尽管《天命使徒》的文学质量还远未能达到顶尖商业小说的水平,其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对现有网络小说创作机制的一大挑战和进步。该项目不仅验证了AI在处理大量连续投入的提示词时保持输出稳定性的能力,也为未来基于AI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经验。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普及,AI在网络文学中的作用可能将从单纯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合作伙伴,甚至可能成为独立的创作者。这不仅能大幅提高写作效率,还可能引领文学创作向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天命使徒》不只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对未来网络文学形态和创作过程的一次思考和预测。
AI文学创作的技术挑战与突破
在创作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不少技术挑战。2024年之前,市场上的优秀大语言模型大多是基于英文的,而优秀的中文模型相对缺乏。因此,团队首要任务是通过实验找到适合的中文大语言模型。此外,与大型模型进行有效交互通常需要计算机工程的专业背景。幸运的是,团队能够应对这一挑战,因为王峰本人具备计算机科学的学术背景和相关工作经验,团队中也有懂得机器语言的专家。
在写作实验过程中,团队还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在输入关键词时,必须为故事中的每个新人物提供清晰的身份背景。如果新人物首次出现时缺乏适当的介绍,他们的存在就会显得突兀,无法与故事环境和其他角色形成合理的联系。这一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变得尤为明显,而解决它需要在后期进行大量的人工调整。
另一个挑战是,尽管团队输入了一系列提示词,AI生成的文本在不同段落之间的连贯性还是存在问题。段落之间的衔接有时流畅,有时生硬,这主要取决于AI处理和理解上下文的能力。团队最初的目标是验证AI能否处理大量的提示词,并生成相应数量的文本。例如,团队尝试输入2000至3000条提示词,目标是生成约100万字的内容。团队选择从出口端开始优化,确保整个写作流程的技术可行性。如果出口端处理能力不足,那么前端的所有工作都将白费。从理论上讲,这个过程是直接的。一旦团队验证了出口端的可行性,就可以进一步优化前端的工作流程,确保整个写作系统高效运作。
AI文学创作的未来展望
对于AI文学创作的未来,王峰教授有着清晰的判断。他认为,AI在写作领域要想达到与杰出作家匹敌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预计AI要实现与中等水平的专业作家相当的写作质量,可能还需要10年的发展和完善时间。
AI在创作上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其高效率和强大的生产力。尽管目前AI在创意方面尚需依赖人类的输入,无法与人类的创造力相媲美,但其处理大量文本的能力是惊人的。团队选择挑战百万字的篇幅,目的是为了测试AI在效率方面的极限。结果令人震惊,AI在短短一个半月内就完成了百万字的创作,而一位成熟的网络文学作家通常需要一整年的时间来完成同样的工作量。
此外,当前市场上的生成式大模型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处理长文本的能力。团队之所以选择长篇小说作为AI写作的实验对象,是为了直面这一难题,并尝试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AI对教育的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王峰教授观察到AI已经开始影响大学教育。传播学院正考虑开展一项创新试点项目,即允许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这一举措是为了适应当前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鉴于许多学生已经在实践中运用AI工具,学院计划制定明确的规则:确保论文中由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的内容比例不超过20%。
AI文风是鲜明的,有套路的。因此,在设计指引时需要小心。AI创作的冗余、重复描述是常见的问题。
未来文学格局的展望
王峰教授认为,未来的文学创作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作家创作,由精英作家独立完成,这类作品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风格。另一类则是人机协作的创作模式,这种模式将随着智能写作技术的普及和成熟而日益增多。
他坚信,随着智能写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作品质量也将逐步提升。当这种技术足够成熟,能够辅助作家更高效地创作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会倾向于选择这种融合人工智能的写作方式。
AI写作的局限性与伦理考量
AI写作目前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伦理限制。有些话题AI不写,不回答。此外,AI写作的质量仍需不断提升,目前的作品质量距离顶尖商业小说仍有差距。
王峰教授的团队在华东师大开设了大模型与创意写作的课程。这学期,他已经开设了两次相关课程。第一次是面向全校的通识选修课,第二次则是学院的专业选修课,大约有二十名学生选修。他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实践练习:撰写一部5万字的中篇小说。
他要求学生写5万字,是因为目前的大模型技术在一次性写作中能够保持连贯性的字数大约在2万到2.7万字之间。学生们需要自己想办法继续写作,必须进行人工干预。他给学生们提供的最大帮助是安慰和指导。他告诉学生必须放弃完全自动化的幻想。
首先,创意必须是人工提供的,这是不可或缺的。人们需要给出基本的结构,然后在大模型生成过程中进行调整。生成完毕后,还需要人工进行后期修改。如果在修正过程中出现问题,要考虑后期能否修正,以及修正的工作量大小。如果修正工作量很大,说明需要优化创作路线;如果修正工作量不大,就可以接受现状,只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工作流程即可。
团队的目标是不断优化这个工作流程,逐步减少人工干预。学生们提交的作业包括最终成品和剧本杀作品,以及他们各自的工作流程。王峰明确告诉课程助手,学生的成品可以公开展示,但他们的工作流程是个人知识产权,必须保密,不得对外透露。
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在不久的将来,职业市场将高度重视创意能力,将其视为一项宝贵的资产。创意是独一无二的人类特质,至今AI还未能在这个领域超越人类。因此,那些未能培养出创意思维的人可能会遭遇就业难题。同时,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熟练掌握AI的使用也将成为一项关键技能。那些未能适应并有效利用AI的个人,可能会在职场竞争中落后。
正因如此,教育体系应当转变,更多地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而非单纯地依赖记忆和背诵。如果语文教育仍旧停留在传统的背诵和记忆细节上,那么在快速变化的未来,这将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结语
王峰教授的团队通过《天命使徒》的创作实践,不仅展示了AI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潜力,也为未来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与人类创作者的协作将越来越紧密,共同塑造文学创作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