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的甜,不只在糖水
沙湾的甜,不只在糖水
沙湾古镇,位于广州番禺,拥有800年历史,是广东音乐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沙湾古镇的姜撞奶起源于南宋时期,寓意和谐、集聚、团聚,代表了沙湾自古以来的一种和谐文化。除此之外,沙湾还有丰富的甜品文化,如牛奶刨冰、木瓜炖水牛奶、奶霜等,展现了沙湾人对甜品的独特热爱。沙湾水牛奶在番禺地区享有盛名,成为广式糖水中牛奶甜食的重要源头。目前,沙湾古镇内的甜品店依然以“每日从沙湾进新鲜水牛奶”为揽客之道,吸引了众多广州市民。
在广州,第一次对番禺的远有了实感,是在沙湾。这个距离顺德仅有一条水道的地方,可以说,藏着广州最古早的“甜美”。从一碗姜撞奶开始,铺开了沙湾的糖水宇宙。从沙湾老糖厂,到后来,是霸占无数人童年记忆的大大泡泡糖。也以一根在冬季收获的甘蔗,成就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化榨糖生产线工厂。往前回顾半个多世纪。彷佛沙湾所有的记忆,都与“甜”,绵密得分不开。
这里,是姜撞奶的诞生地。纵然,我问了很多朋友,都说还得是对面顺德的姜撞奶、双皮奶更过瘾。可无法否认,在姜撞奶成为广东糖水扛把子之一前,它起源于沙湾。一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古镇。且名,姜埋奶。
如今,顺德水道旁的小岛、村庄,已经没有了牛气哄哄的糖厂。但沙湾甜品,却“甜万物而润无声”的走进了每个广州人的心里。前不久,我们一时兴起,开启了#广州说走就走#模式。花了两个小时,从天河辗转到番禺,再到沙湾。一路经过繁华、匆忙、拥挤,直到水道映入眼前。有了小岛,有了古镇,有了森林。世界逐渐趋于平静,甜味记忆也似乎拂面而来。
到沙湾,从不只是为了一碗糖水。
是甜味硬汉
如果要在广州,选一个无聊时不知道该去哪的地方。如果你也喜欢安静又复古的地方,那么沙湾,很多人会想起。远是远了点,可路途,不本就是旅行的一部分么。挤三号线,坐七八个站,就能从广州最繁华的地方,到番禺曾经的中心市桥。并非周末的日子,出了地铁站外的公交站,已经排起了小长队。不用费劲去猜,年轻人的目的地,大部分是沙湾古镇。而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基本会在带有村庄的站点,陆续下车。
车门一开,绿油油的绿化带植物簇拥上前,占据视野的二分之一,风一吹,散发着生长于城市中心之外的,野蛮生命力。珠江有21条支流和干流,将广州南部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切割成100多个岛屿。
我们要去的地方,叫紫泥堂,是这条番禺旅游专线的倒数二三站,接近终点。也是番禺众多岛屿村庄里的一个,沙湾紫坭村。沙湾水道环绕全岛,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最近两年,因为这个老糖厂的改造,而成了沙湾的文艺高地。
摄影爱好者爱的文艺复古风,古早工业风,轻松出片。不少电影来这取景,比如,郭富城前不久的新片。苏式文化街、苏联风格的宿舍楼、斑驳隐裂的黄墙、矗立的烟囱,还有老旧的轮机,都是番禺近代工业曾经辉煌一时的见证。盛夏未至,树影婆娑。如果从北门进,要穿过一个老式小区,树和房子一样高,每一栋有自己的编号,紫糖1号楼、2号楼……8号楼。
猫在树影下打盹,墙壁上写着紫泥堂的前世今生。1953年,这座紧邻沙湾和顺德水道的岛上,建起了广东省国营紫坭糖厂,是我国第一家自主设计研发的大型糖厂。新奇雄浑的工业风建筑、厂房拔地而起,还有苏联式风格的小洋楼,当工人宿舍,或办公。
当初的辉煌,依旧成为某种记忆,或符号。88栋老建筑,近8万平方米的核心面积,荒凉、开阔。很难想象,曾经这里多么热闹,多么甜蜜蜜。要知道,那个时候,广东省每四根甘蔗,就有一根在这里榨汁制糖,员工近4000人,日榨蔗产量可达1000吨。许多老广州人耳熟能详的“含笑”牌白砂糖,也产自这里。
71年后,历经过辉煌、萧条的紫泥堂被活化,成为了创意园。潮人入驻,文艺高地。整体安静,局部热闹。在不少原有的工业风房屋或建筑里,有了时代新潮的血液,或咖啡店,或小吃店,或动漫展,或运动馆,以及,正在打造中的“电影小镇”等等。
紫泥堂走一圈,一半被静止,一半在涌动。老式电话亭在粉色的墙角,粉蓝相间的水管,沿着楼体转弯。
旧工业时代的记忆,像那高耸却锈迹斑斑的大烟囱,即使落寞,却依旧骄傲、挺拔。漫步苏式文化街,明黄色的墙体、圆拱形的装饰,被藤蔓缠绕,绿植掩映。彷佛盛夏来临,洋溢着生机与热情。
是番禺古韵
出了紫泥堂,不远处就是著名旅游景点宝墨园。我们打门前路过,直奔摄影小刘去了不下五六次的沙湾古镇。作为这次沙湾随走的第二站,小刘一路上毫不掩饰他对这里的执着。“一无聊,就来古镇走一圈,时间就被填满了”。
说不上具体缘由,大概是因为在广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镇,仅此一个。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沙湾古镇,犹如一本古老的书籍,一砖一瓦,一腔一调,写满古城旧事。它始建于南宋,已有800多年历史。祠堂、庙宇等古建筑保存相对完好,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府文化代表。这里也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被誉为广东音乐之乡、民间雕塑之乡。
充满灵性的沙湾人,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一首诗。他们用一双巧手把家园雕琢成“岭南建筑博物馆”,用“灰塑”装饰祠堂的屋顶,用“砖雕”铺砌厚实的砖墙。石阶石巷,挺有古韵。镬耳屋、古祠堂(约70多座,其中以留耕堂最为闻名)、蚝壳墙等岭南特色古建筑,也都被大量保存。在沙湾古镇安宁西街,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岭南老宅子。
著名的“三稔厅”,广东音乐传承的一大“圣地”。当年何氏大家族的族人,多是在这里演奏、学习和研究广东音乐。由此奠定了广东音乐之乡的基础。作为极富地方特色的乐种,广东音乐以曲调优雅、节奏明快、意境幽邃见长,又被称为“玻璃音乐”。只是今天,基本上听不到屋内的演奏之声。但祠堂的月台上,会上演粤剧折子戏,街头巷尾有私伙局的live show,穿梭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场沉浸式音乐会。
所以,要寻找番禺古韵,最便利的方式还是沙湾古镇走一走。从正门进入,右侧是一排店铺,左边有个小池塘,路边树下,一群老广们在打扑克斗地主。池塘里荷叶稀稀拉拉,花还没开上几朵。“进入盛夏,这里会花开满塘的。”原本对沙湾古镇没抱有太多期待,突然幻想起这里夏天的模样。参天榕树下,人们乘凉赏荷。在幽深的巷子里迂回,很容易找到地标。文峰塔,原名“水绿山青文阁”,俗称“文昌阁”,是古代沙湾古镇的最高点。当初建塔的意图,是弘扬昌盛的沙湾文风,激励读书人努力进取。今天,人们路过文峰塔下,也不免要望一望,拜一拜。
古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刮起了一股簪花风。汉服馆和簪花馆在巷子里各处,开了不少。所以常常能遇到身着艺术服、簪花的女孩子们,在古镇各处寻觅最佳打卡点。成为了,另一种风景。
比起踩点式的旅游打卡,沙湾古镇更适合,慢行,以及,细品。好比祠堂前,池塘边的,一碗姜撞奶。
是有姜埋奶的甜沙湾
在沙湾,更确切来说,姜“撞”奶应该是姜“埋”奶。因为,在沙湾人的习语中,“埋”是指合并、黏合、包容,有和谐、集聚、团聚的意思。比起“撞”中的摩擦、猛烈之意,“埋”更柔和。它所代表和体现的,恰是沙湾自古以来的一种和谐文化。
坐在沙湾古镇的一家小吃店。老板娘热情娴熟地招呼着,不一会儿,端起煮到摄氏70度的沙湾本地水牛奶,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姜汁中。我们一边等姜埋奶凝固,一边听老板娘讲起了它的起源。相传沙湾以前有位孝顺媳妇,在给家婆准备煮姜汁糖水时,不小心将姜汁倒入水牛奶,意外发现几分钟后,原本浓稠丝滑的牛奶,凝固成豆腐状。姜汁温热,牛奶香醇,像豆腐又像果冻的姜埋奶,也在爱的意外中诞生了。往后,温良淳朴的沙湾人,把“和”的故事代代相传。所谓“甜”的意义,在沙湾,更代表着一种温润、宽和。经过刨、榨、滚、拉、撞一系列步骤,当姜汁的辛辣遇上水牛奶的鲜甜,牛奶凝结得光滑有弹性,表面光滑如镜。盈盈一小碗,透着芬香。一只汤勺轻放于奶面,平稳而不下陷,简单却不平凡。甜味中和了辣,一切讲究个,和气生财。即便如今,姜撞奶更为人所知。但古镇内不少甜品店,依旧挂着姜埋奶的招牌。王秀甜经营的老字号甜品店,应该是最有名的。村民们叫她“甜姐”。30多年前,甜姐买下两头奶牛,亲自饲养。从两头奶牛变成200多头,甜姐也成为了镇上的“奶牛皇后”。一碗“沙湾水牛奶”,成为番禺人甜滋滋的乡愁记忆。沙湾人爱水牛奶,也是因为这里河网密布,自古就养水牛。以水牛奶为原材料,朴实又超会吃的沙湾人,做出了千变万化的甜品。譬如,盛夏解暑神器,牛奶刨冰,以不同水果搭配各种口味。而一盅香甜软糯的木瓜炖水牛奶,一口下去,让人心暖暖。
牛奶霜,个人认为不输双皮奶。将新鲜的水奶牛加入砂糖,一直煮,煮到牛奶浓稠逐渐凝固。不同状态的奶霜,可以做出不同的味道。凝固后的奶霜,老道的沙湾人笑称为“沙湾巧克力”。如果用开水化开,又会变成一杯热牛奶。
比起纯吃奶霜,将其包进糯米皮,滚上满满椰蓉,变成甜糯的沙湾奶霜水牛奶更有趣。对了,吃的时候不要犹豫,否则,易漏奶。此外,还有牛奶白饼和凤凰炒奶糊的吃法。在番禺这个美食大聚会的地方,一碗糖水,一份甜品,或许不是主流。但对于沙湾来说,甜,是一种从味觉上升到灵魂,再从灵魂穿透到现实的生活滋味。
《番禺县续志》就记载过:广州沙湾这地方每日出乳千余斤,牛乳之名特著。沙湾拥有最早懂吃水牛奶美味的一批老饕,也成了广式糖水中牛奶甜食的重要源头。
夏天来了,广州人的糖水之胃被浓重唤醒。而在广州不少的糖水铺子里头,许多老店至今,还以“每日从沙湾进新鲜水牛奶”为一大揽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