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美印上半年新生人口:印度1140万,美国178万,中国令我意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美印上半年新生人口:印度1140万,美国178万,中国令我意外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K6THSAG05567MSH.html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这使得各国对新增人口的关注度大幅提升。中国、美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三个国家,它们的新生儿数据自然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上半年,美国的新生儿数量为178万,而印度则达到了惊人的1140万,这一数字是美国的六倍之多。那么,中国在同一时期内的新生儿数量又是多少呢?

印度:人口增长的强劲势头

在这场全球人口格局的变动中,印度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2024年上半年,印度迎来了1140万新生儿,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此庞大的年轻人口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不仅意味着母婴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而且未来将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印度小孩

印度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印度的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深蒂固。生养众多子女被视为家庭兴旺发达的象征,同时也是父母晚年得到赡养的保障。印度的宗教信仰,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这些宗教普遍鼓励生育,反对堕胎,从而在文化层面上推动了人口的增加。

印度人口

此外,印度的农村地区由于教育水平有限,现代避孕知识的普及不足,加之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家庭仍然保持着高生育率的传统习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印度独特的人口图景。

然而,人口的快速增长也给印度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为数量庞大的适龄儿童提供优质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印度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据统计,印度的婴儿死亡率约为30‰至35‰,在一些贫困地区甚至更高。而印度的医疗支出,却不到总GDP的4%。许多儿童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夭折,这不仅是家庭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损失。要让人口红利真正发挥作用,印度政府需要在发展中解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境。

印度人满为患

信息来源于环球时报2024年9月10日发布

美国:从“婴儿潮”到生育率的新低

与印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2024年上半年,美国的新生儿数量仅为178万,创下了45年来的新低。这一数字的背后,是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也是美国人口发展历程的缩影。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曾迎来了一波“婴儿潮”。当时,二战硝烟散尽,经济复苏强劲,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完善,“美国梦”的理想在民众心中熠熠生辉。在这样的背景下,生育率一度飙升至3.75以上,多子多福的观念成为主流,家庭规模不断扩大。

美国新生儿

信息来源于财联社2024年4月26日发布

进入21世纪,美国的生育率持续下滑,甚至跌破了更替水平。究其原因,经济压力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高企的房价、日益上涨的物价、沉重的学生贷款,共同构成了年轻一代的“三座大山”。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美国的助学贷款总额已达到1.75万亿美元。全国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都通过助学贷款上学。养育孩子的成本不断攀升,许多人不得不推迟生育,甚至放弃生育。

与此同时,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在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育选择。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职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生育不再是女性人生的唯一选择。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不同族裔的生育率差异明显。白人女性的生育率在1.6和1.8之间,而非裔和拉美裔女性的生育率始终在2.0以上。这种差异背后,既有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也有文化传统的因素。

美国白人女性

除此之外,移民和非婚生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虚高”了美国的生育率。许多移民家庭保持着较高的生育水平。而非婚生育率的上升,也在统计数字上掩盖了美国生育率下降的真实情况。近年来,美国围绕堕胎权的争议愈演愈烈。保守派和自由派在这一问题上针锋相对,法律诉讼此起彼伏。

美国堕胎权

信息来源于看看新闻Knews2024年11月9日发布

这种对立的社会环境,也让女性的生育意愿受到了影响。同时,非自愿生育问题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意外怀孕、性侵犯等导致的非自愿生育,给女性带来了沉重的身心创伤。许多经历过非自愿生育的女性表示,她们在之后的生活中对生育问题变得非常谨慎,甚至不愿意再考虑生育。在生育率下降的背景下,美国收养外国儿童的现象引人注目。许多美国家庭选择跨国收养,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孤儿提供了温暖的家。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慈善公益的考量,也有弥补国内低生育率的现实需求。跨国收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的人口压力,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和伦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应对。

中国:从计划生育到全面放开

中国在世界人口变局的版图中,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生人口为432万,增长速度较前些年有所放缓。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新挑战。14亿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即使增速放缓,绝对增量仍然庞大。而随着增速的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供给减少等问题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新的压力。

计划生育政策

信息来源于澎湃新闻2015年10月29日发布

回望历史,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功不可没。上世纪70年代,为了缓解人口激增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中国通过限制生育数量,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也促使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逐步转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重视优生优育。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新生人口的减少,一方面缓解了资源和环境压力,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为应对人口形势的变化,中国先后实施了全面二孩、三孩政策。2016年,中国正式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所有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这一政策在当年,让中国的新生儿出生率稍有提高,达到了1883万人。但二孩政策并没有起到长远作用,到了2021年,新生儿仅为1062万人。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形势,中国只好进一步放开生育限制,实施三孩政策。但是,政策效果仍不如预期。

今年作为生肖属相较为特殊的龙年,本以为会迎来一波“龙年生育潮”。但现实是新生人口增长乏力,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并未明显提高。根据联合国的世界人口预测,中国2024全年的新生儿出生人口约为882万人。中国新生人口数量下降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个人价值观的变化,让晚婚晚育、不婚主义等现象日益普遍。对于年轻人来说,生育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此外,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不容小觑。高昂的教育、医疗等养育成本,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生娃容易养娃难”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共同感受。同时,职场竞争日益激烈,女性面临着事业与家庭的两难选择,生育意愿普遍不高。

养娃难

信息来源于中国新闻网2023年3月8日发布

各国的应对政策

生育率下降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美国、俄罗斯等国纷纷出台政策,为生育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减轻养育负担。与此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教育、医疗、住房等养育成本,也是各国政府的重要着力点。一些国家还致力于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提供弹性工作制,支持女性就业,为生育创造有利条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信息来源于千龙网2024年10月18日发布

然而,尽管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效果还是很有限。生育率的回升往往是暂时的,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下降趋势。这告诉我们,生育率下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仅靠经济刺激和政策引导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的根源,从多个维度入手,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社会要努力营造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社会氛围,为生育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怀。同时,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性别角色定位,鼓励父母共同承担育儿责任。还要加强生育教育,引导年轻人理性看待生育问题,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

生育率下降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生育率下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不应片面追求生育率的提高,而应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人口与发展的均衡。只有转变发展理念,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才能在人口转型的关键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环球时报:《美媒:实现“人口红利”,印度面临多道坎》-2024-9-10

2.财联社:《美国生育率也创历史新低 全球长期下滑趋势难扭转》-2024-4-26

3.看看新闻Knews:《美国多州选民压倒性通过堕胎权公投》-2024-11-9

4.澎湃新闻:《史家之眼︱中韩人口政策演变有什么不一样》-2015-10-29

5.中国新闻网:《生娃还是升职?年轻人为什么不愿生|两会青年说》-2023-3-8

6.千龙网:《俄议员提议向怀孕大学生提供补助金:使年轻家庭不必担心生育问题》-2024-10-18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