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真人: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洞灵真人
道教四大真人: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洞灵真人
道教四大真人,即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洞灵真人,是道教中备受尊崇的仙人。他们不仅是老子的弟子,更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扬者。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位真人的生平、思想及其在道教中的地位。
道教四大真人简介
道教中的四位大真人,即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洞灵真人,道教尊之为四大真人,为道教太上道祖老子的四位弟子。真人指古代道家、道教把修真成道,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常用作称号。老子与四大真人所代表的玄学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南华真人:庄子
南华真人就是大家熟知的庄子,他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他著有《庄子》一书,其中的诸多名篇如《逍遥游》、《齐物论》等,在学生时期的教材上都出现过。庄生晓梦迷蝴蝶等典故也是耳熟能详。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被后世并称为“老庄”。相较于老子在道教被尊为至高神三清之一,庄子的地位稍低了许多。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道教奉为圣经,规定每个道教徒都要研习、诵读,而庄子所著的《南华真经》却没有如此规定。虽然如此,庄子的清静无为及逍遥处世的思想对道教的发展与教义产生重要的影响。唐玄宗在天宝元年敕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并称《庄子》为《南华真经》。道士皇帝宋徽宗加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并楼观台建庙供奉。
冲虚真人:列子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为春秋末至战国前期道家学者,著有《列子》一书,列子在他的著作里主讲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列子师从关尹,关尹又称关尹子,就是那位在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时,请老子留下《五千言》的那位关令,同时也是道教楼观派、文始派的祖师。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封为冲虚真人,号其书为《冲虚真经)。宋徽宗追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列子最为大家熟知的是“列子御风”的传说,神仙的出行有多种方式,有选择坐骑也有御剑飞行,列子更厉害,直接乘风而行。在《庄子·逍遥游》有描述:“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御风,体现了道家追求修炼到达的一种境界。
通玄真人:文子
文子,姓辛氏,号计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曾受业于道祖老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文子》一书,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文子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物,被道教奉为文财神的范蠡据说是文子的弟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书为《通玄真经》,与《老子》、《庄子》、《列子》被道教奉为“四子”真经。
洞灵真人:亢仓子
亢仓子,又名亢桑子、庚桑子。也有传说是《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姓庚桑,名楚,陈国人。据传说亢仓子得到老子的真传,修炼到了可以用眼睛听声音的境界。在毗陵孟峰隐居修行,最后道有所成登仙而去。相传《亢仓子》一书由其所着,唐玄宗天宝元年诏称为《洞灵真经》,封其人为洞灵真人。
以上说的这四位便是道教的四大真人,他们所著的经典都是道教的重要典籍,同时也是我国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玄学馆的历史
玄学馆是学习道家学说的学校。宋文帝时创立。元嘉十六年(439)文帝以何尚之为丹阳(今属江苏)尹,建宅于南城外,设置玄学馆,招聚生徒。东海(今属江苏)徐秀、庐江(今属安徽)何昙、颍川(今河南登封东)苟子华、太原孙宗昌、鲁郡(今山东曲阜)孔惠宣等名流学者,都仰慕远道来游,称为南学。受魏晋玄学思想发展影响,玄学列为学校科目,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首开其端。唐代又名崇玄学,京师及地方均设。学习内容为《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玄学馆.又称为南学,学者闻风丽争四馆并置.为后代分科大学之始,对隋唐专科学校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玄学馆的设立
门阀士族士大夫致力于《老子》、《庄子》、《周易》、《论语》、《列子》、《文子》等儒道经典的注释、研究和谈论,宣传自然无为,崇尚达生任性,于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玄风”,以谈玄论道来逃避现实政治。自曹魏年间的“正始之音”开始,很多名士口出玄言,不务政事,晋元帝司马睿甚至“餐服玄风”,到南北朝时有的皇帝还“尽玄言之趣”,置玄学馆,玄学风行一时。
玄、史、文三馆的设立,除《宋书·隐逸传》所言是“上留心艺术”使然以外①,恐怕还有借设馆来确立朝廷在士大夫文化中的领导地位的意味,将思想的生产纳入国家的体制。尤其是玄学,它与史学、文学不同,是士大夫的思想灵魂,关乎治道。朝廷不光要借“抑扬名教”来整肃士风,还要占据思想界的权威地位,引导士风。《宋书·何尚之传》:“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爨、黄回、颍川苟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避,谓之南学。”可见玄学馆的设立的确吸引了一些士人,形成了重要的社会影响。(据《南史·宋明帝纪》载,总明观原设五科,因阴阳学无人,立四科。齐初仍沿用。其分科教学形式,影响后世专科教育的发展。)
北周承西魏之后,其学制较北齐为略胜。太学之外,又有“露门学”、“虎门学”及“通道观”等。“露门学”或称“路门学”,立于武帝天和二年(公元五六七年),与“虎门馆”同为教授贵胄的学校。“通道观”立于建德三年(公元五七四年),与宋“四学”的“玄学馆”相似,盖欲发扬道家思想,也是这时代与前代学制特异的史证(都见《北周书·武帝纪》)。
唐长安玄掌馆
唐长安玄掌馆唐都长安崇玄署辖下培养玄学人才的教学部门。又称为崇玄馆、崇玄学。其学生称为崇玄生。据《唐会要》卷六四载,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置崇玄学子玄元皇帝庙,开元二十九年正月,设崇玄博士1人,令学生习《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待习业成后,每年随贡举人例送至省,准明经例考试”。有学生百人。天宝二年(公元742年)改称崇贤馆,称博士为学士,助教为直学士,大学士1人则由宰相担任,领两京玄元官及道院。此后崇玄馆因安史叛乱一度衰败。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学生恢复至百人。
宋朝的道学制度
宋朝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政和七年八月,徽宗根据宣和殿大学士蔡攸建议,将《亢桑子》《文子》列入国子学,与《庄子》《列子》并行。又亲自为《道德经》作注。重和元年因知兖州王纯奏请,令学者治《御注道德经》,间于其中出题。同时又下诏规定:“自今学道之士,许入州县学教养,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经,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凡初入学者称为道徒,以后每年进行考试,根据其考试的成绩分别授以元士、高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隐士、逸士、志士等名号,按五品到九品拨放。又依儒学贡士法,学道之士可通过考试升为贡士,到京入辟雍(北宋末年太学之预备学校,或称“外学”)学习,然后每三年参加“大比”,殿试合格者即为有道之士,可授以道官道职。为了普及道经的学习,又令道录院选择道经数十部,镂板颁之州郡。同年九月,又下诏规定:太学、辟雍各置《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二员。后又规定“诸州添置道学博士,择本州官兼充。”通过以上措施,促使道、儒合一。到宣和二年正月,遂下令“罢道学,以儒、道合而为一,不必别置道学也。”
结语
先秦是道家大发展的时期,它人物众多,流派纷呈,蔚为大观,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齐国与楚国的大力发展,以至于在战国时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到了汉初如先秦齐楚两国一样统治者集团也信奉黄老之学,由是黄老思想全面运用于汉初政治,达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从学术角度看,《淮南子》、河上公《老子章句》的许多观点都反映出黄老思潮的影响;受现实影响,西汉道家多以老子思想为依据批评政治,讨论国是。影响所及,如《史记·外戚世家》载汉景帝之母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汉景帝则“以《黄帝》、《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敕令朝野,悉讽诵之”。黄老之书升格为经在汉武帝尊六经之前。这些都为其后在民间继续发展奠定了根基。汉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认为是黄老之学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实践。而四子真经所代表的玄学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