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出现这4个信号,说明脾胃已经受伤了!现在补还来得及
脸上出现这4个信号,说明脾胃已经受伤了!现在补还来得及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中青年人虽然每天都在“吃吃吃”,但却常常感到身体吸收不了营养,面色发黄、气色不佳,甚至容易浮肿和疲惫。这些看似平常的面部信号,可能正是脾胃受损的预警。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它们不仅是消化的“后勤部队”,更是身体气血生化的源泉。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四个关键面部信号,并提供实用的调理建议。
中医里有句话叫做“脾胃为后天之本”,也就是说,脾胃不仅仅是消化的“后勤部队”,它们还是整个身体气血生化的源泉。
脾常被称为“运化之主”,它的任务就是把你吃进去的食物,通过复杂的运化过程,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进而变成气血,滋养全身。
而胃就像是一个“前处理器”,通过消化功能,把食物变成可以供脾吸收的养分。
如果胃的工作出问题,那么脾的工作就没法顺利进行。反过来说,脾虚了,胃也不好过——它的消化能力大打折扣。
简单来说,他们就是一对“黄金拍档”,两者的配合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身体消化吸收的效率以及气血的运行。
脾胃不好的人,整个人看起来会处于一种营养不良的状态,面部尤其明显。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会导致气血不足,无法有效地滋养面部皮肤和气色,长期下去,面部就会变得显得暗沉、没有光泽,甚至蜡黄。
一般来说,健康的嘴唇应该是红润有光泽的。
脾胃虚弱时,脾的运化功能不足,身体的气血难以充盈四肢,嘴唇就成为气血不足最明显的信号。
要是你经常莫名嘴唇发白,可能要考虑一下是否是脾胃在默默向你发出求救信号了。
黑眼圈可不仅仅是熬夜的后果,它也可能是脾胃不佳的警告信号。
眼周皮肤缺乏脂肪,整体厚度比比脸颊薄很多,加上毛细血管密集,堪称“气血观察窗”。
脾虚时引发的气血瘀滞会导致代谢废物堆积,缺氧的血液变色为暗红,透过皮肤最薄弱的眼周区域,便显现出青灰或咖啡色斑片,同时伴随浮肿。
如果你每天都早睡仍难改善黑眼圈,就要警惕这种“脾虚型黑眼圈”。
中医有句老话:“舌为心肝脾胃之镜”。
脾胃失衡容易导致代谢水湿能力下降,湿气沉积在体内,舌苔便会呈现出厚重、油腻或发白的状态。
而口臭,特别是伴随着胃部不适的口臭,往往也是脾胃积热的表现。
既然脾胃这么重要,那它们为什么会“生病”呢?答案很简单,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坏习惯,尤其是一些吃饭坏习惯,常常让脾胃受损。
过食生冷:脾胃最怕寒凉,过量喝冷饮、吃生食的人,会使脾胃的气血运行变得缓慢,影响消化和吸收。而寒气还会导致体内的湿气加重,进一步损伤脾胃,形成恶性循环。
小贴士:空腹时尽量避免过量食用生冷食物。平时喝水、吃东西时,最好选择温热的食物和饮品。
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让脾胃瞬间超负荷工作,消化吸收的速度跟不上,脾胃就会感到沉重、胀气,甚至出现反酸等不适。
小贴士:吃饭时细嚼慢咽,避免一次吃得太撑,给脾胃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吸收。
吃太晚:很多人工作忙碌时,就会忽略了吃饭,饿得厉害才匆忙填饱肚子,或深夜进食加重脾胃负担。
脾胃的运化功能依赖于规律的作息与饮食。长期不按时吃饭,脾胃无法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最终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紊乱。
小贴士:定时定量进餐,尽量保持三餐规律。避免跳过正餐,要给脾胃提供持续、均衡的工作条件。
油腻饮食:油炸、烧烤、甜腻、过辣等食物易生湿热,阻碍脾胃运化,诱发胃火旺、口臭、消化不良等问题。
小贴士:尽量减少高油脂、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选择清淡的食物,如清蒸、炖煮、煮汤等烹饪方式。
脾胃是人体的“土地”,土地贫瘠时,施肥(治疗)只能短暂缓解,而翻土疏浚、休耕轮作(调养)才能真正恢复地力。
脾胃喜“温”,忌寒凉、湿气和油腻。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而应选择一些温和、易消化的食物来帮助脾胃保持正常的功能。
脾胃与情绪的关系密切,情绪不畅尤其是焦虑、忧虑、愤怒等负面情绪,都会直接影响脾胃的运转,长期情绪不稳容易导致脾胃气滞、消化不良、胃痛等问题。
平时面对压力或情绪低落时,可以尝试做一些深呼吸练习或冥想舒缓不良情绪。
散步:尤其是饭后半小时散步,能促进食物的消化,避免积食。同时还可以边走边轻柔地顺时针按摩腹部按摩,帮助促进胃肠蠕动。
八段锦第3式“调理脾胃须单举”:通过手臂的举起和身体的微转,帮助调动脾胃周围的气血流通,刺激腹部的脾胃区域,增强脾胃的气血运行。
动作要领→站立,双脚与肩同宽,保持身体放松。一只手慢慢举起至头顶,另一只手放在胸前或侧面,眼睛随举手的方向而转动。手臂伸展的过程中,保持脊柱自然挺直,肋骨和胸部微微扩张。
脚趾抓地练习:胃经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通过刺激脚趾部位的经络,也可以对脾胃起到调节作用。
动作要领→坐或站立时,用力蜷缩脚趾抓地3秒然后放松,重复50次(可分段完成)。
如果脾胃不适明显,常有消化不良、腹胀的症状,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调理脾胃,例如四君子汤,由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的益气健脾基础方。如有痰湿阻滞,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增加陈皮、半夏两味药,变为六君子汤,增强行气化痰的作用。
总的来说,脾胃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一,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情绪管理以及药物调理来保持脾胃的健康,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保持健康活力。
参考资料:
[1]张照兰. 576例老年慢性胃炎中医病因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6):503-504.
[2]胡建华,李敬华,唐旭东. 脾胃升降理论的传承、创新、应用与展望[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171-173,177. DOI:10.13359/j.cnki.gzxbtcm.2015.01.039.
[3]吴润秋,曾序求,杨文伟,肖碧跃. (2015). 秋季饮食调理脾胃的养生方法浅析. 医学信息(z3).
[4]张声生,黄恒青,方文怡,等.脾胃湿热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2017,58(11):987-990.DOI:10.13288/j.11-2166/r.2017.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