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国医大师讲中医治肿瘤如何实现长生存|王牌科室大调查:广中医一附院肿瘤中心
听国医大师讲中医治肿瘤如何实现长生存|王牌科室大调查:广中医一附院肿瘤中心
中医治肿瘤是不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为何国医大师周岱翰在上世纪90年代就率先提出了“带瘤生存”理念?名中医大专家为何也要跟肿瘤患者讲食疗药膳?国医大师领衔的中医肿瘤中心,有何特别之处?
记者探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以下简称“广中医一附院肿瘤中心”),寻求答案。
率先提出带瘤生存、长期生存
说起肿瘤,不少人到现在仍谈癌色变。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提出,癌症是一种可以调控的慢性疾病。而开创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的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率先提出“带瘤生存”的理念。
“带瘤生存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都可以带病生存,带瘤生存也可作同样理解。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度治疗,发挥中医辨证论治肿瘤的优势和特色,改善症状、控制肿瘤,减少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周岱翰深入浅出地解释。
为何中医能做到带瘤生存、长期生存?“中医治癌与西医治癌有各自的特色优势。现代医学的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主要着眼于去除肿瘤,达到‘无瘤生存’,这对于早中期肿瘤效果较好。但还有许多肿瘤病人,发现时已是中晚期,这就意味着病灶不止一个,甚至已有转移,而且病人相对也比较虚弱,或是多病共存。”周岱翰说,“这种情况下的治疗就不能只看到肿瘤。中医的整体观念,着眼全身,顾护病人正气,对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大有好处。中医肿瘤科的特色,就是以整体观念来控制癌瘤,对于中晚期肿瘤,尤有突出效果。”
为何说中医治肿瘤不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中医药治疗肿瘤应全程介入,如果等到现代医学也解决不了了才想起中医,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师从周岱翰教授的广中医一附院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名中医林丽珠教授说,“病人是一个人,而不是病。我们将中医理念和人文关怀贯穿于治疗全过程,病人依从性更好,治疗效果也更好。”
为何名中医大专家也要跟肿瘤患者讲食疗药膳?因为周岱翰教授推崇中医的三因制宜和治未病的治则,他出版了《中医肿瘤食疗学》,要教会普通民众从生活细节中学会预防肿瘤,在治疗肿瘤期间懂得用食疗药膳辅助治疗。
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我们是全国中医院里开设肿瘤中心较早、规模较大的中医肿瘤临床、教学、科研基地之一。1980年我们就开设了肿瘤专科门诊,1987年创建了肿瘤科病房。”周岱翰回忆,“不仅有来自全国的就诊者,还有许多海外患者慕名而来。”
“我总是说,我们中心要像一个‘三好学生’,要医、教、研全面发展。”广中医一附院肿瘤中心主任、肿瘤学系主任曹洋教授说。
“广中医一附院肿瘤中心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医、中西医肿瘤综合诊疗中心,集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肿瘤学系、肿瘤实验室、中医肿瘤学杂志编辑部于一体的肿瘤综合诊疗中心。”曹洋教授介绍,中心历经周岱翰、林丽珠等几代中医肿瘤学专家的努力,系统整理、发展中医肿瘤学理论,在全国高等院校专业培养体系中首开中医肿瘤学。2019年创办全国第一份中医学科肿瘤专业期刊《中医肿瘤学杂志》,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心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单位(肿瘤),三部委“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肺癌)”牵头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先后获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人文爱心科室、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中心秉承“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理念,开展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开展包括中医药、微创、介入、放疗、肿瘤内科等在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开展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90余项,制定中医肿瘤学行业标准、首创肿瘤领域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体系、推动中医肿瘤学走向国际……
今年83岁的国医大师周岱翰,在医院建院60周年之际接受记者采访,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路径规划清晰:“中西医结合的关键在于中医自信!我们要有担当、有自信,要敢于用中医手段救治疑难杂病、重症和晚期肿瘤。未来,我们要在国家的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中医特色,最大限度为病人争取临床受益,发挥中药的优势,提高疗效。”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奇珍遍野。当各种“神秘的东方力量”被奥运会上诸多外国选手热捧,在太空为中国航天员保驾护航,各种中医特色疗法也成为受人瞩目的“国潮时尚”。20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六十周年,记者走进这家广东首家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中医院,探访王牌科室,解密这些掌控着“神秘的东方力量”的传奇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