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扶阳医学:理念与实践的深度探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扶阳医学:理念与实践的深度探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5/13/32166416_1147593228.shtml

扶阳医学作为中医领域的重要流派,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离本质的现象。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扶阳医学的核心理念、实践方法及其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爱好者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在当下的中医领域,扶阳医学传承了火神派的学术思想,继承了在治疗法中重视阳气在人体健康中的地位,善用姜桂附治疗疾病的优点,萃取整合了各流派的精华,临床疗效显著,且易于学习、应用广泛,备受中医爱好者的青睐,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许多人因学习扶阳医学而感到内心充实,因获得 “扶阳人” 的名号而欣喜不已。然而,部分同行却本末倒置,他们忽视了追求健康这一根本目的,只热衷于讨论派别之争,不以疗效作为评判标准,固执己见,认为扶阳医学就是对姜桂桂附的早用、多用、广用、重用,甚至狂飙用量。还指责他人的观点,导致一些中医学习者犹豫不决,不知所从。对此,本文将谈谈相关看法。

一、扶阳的目的与意义

扶阳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卢铸之老前辈曾言:“无问其病,以极为归。”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扶阳的核心目标,即无论面对何种病症,都要以恢复人体的阳当其位、阳当其用为最终归宿。

为什么要扶阳呢?郑钦安祖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有阳则生,无阳则死,阳足则健,阳弱则病。” 阳气对于人体而言,就如同阳光之于万物,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有了充足的阳气,人体才能生机勃勃;一旦阳气衰弱,疾病便会随之而来。李可老中医认为凡阳气不至之处,便是疾病赖生之所。张仲景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皆是强调以阳气为主导的太和之气充足而居位的重要性。

二、扶阳:理念与手段的融合

扶阳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手段,确切地说,是在理念引领下的手段。作为一种理念,扶阳意味着调动一切因素,全面地对阳气进行补充、培补、固护,使其通畅运行,并合理分配,以达到祛除病邪、恢复正气、稳固元气的目的。从手段上讲,卢永定先师的 “务使阴通阳达,阳从阴化,阴阳互济,正定邪消” 堪称经典。这里的 “阴”,指的是有形的躯体以及体内的各种通路,因其相对静止的特性而被称为 “阴”;“阳” 则是指体内流动不息的精气,因其具有动态的特征而以 “阳” 相称。“阳从阴化”,是指流动的精气能够被相对静止的躯体组织所利用,转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或者从中汲取能量。同时,这里所说的 “通达”,涵盖了人体气机的升降循环,既包括精微物质的输送,也涉及代谢产物的排出。

郑钦安所倡导的善运水火功夫,同样是调理体内水火升降的重要手段。提到调理之法,就不得不提及那张令人难以忘怀的 “封髓丹”。卢太师曾讲:“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 这是针对正气不足时的治疗方法。然而,在所了解的范围内,并未发现他对邪盛情况有特别通俗易懂的论述。不过,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找到相关的启示。《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说 “阴不足者、阳必凑之,阳不足者、阴必凑之”“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中所说的 “阳病”,多由阴邪过盛所致;“阴病” 则是阳邪亢盛的结果。这与卢太师所说的 “病在阴” 与 “病在阳” 存在一定的关联。例如,“病在阳者”,要么是阳虚在先,而后遭受病邪侵袭;要么是先受阴邪侵犯,进而损伤阳气。此时,无论是补充阳气的亏虚,还是抑制阴气的过盛,用药都应以温热为主,称这种用药方式为扶阳,通常不会引发太多争议。同理,“病在阴者”,要么是阴虚在前,而后受到阳邪侵扰;要么是先被阳邪侵犯,进而损了阴液,治疗时应当 “用阳化阴”。由于阴阳相互依存,阳生则阴长,这些都属于扶正的范畴,与中医理论并不相悖,因阴之生赖阳之化,称为扶阳也无争议。但对于导致阴液受伤的阳邪,又该如何处理呢?如果使用寒凉药物,就可能被一些自认为学识高深的人视为异类:扶阳的人为什么要用凉药?治好病也不是纯、正、精、高!实际上,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对此有专门的论述,火神派嫡传卢崇汉也明确指出,阳明燥热时可用白虎汤。在经典火神的四个大法里在桂枝法、附子法、附桂法之外还有个非桂附法。扶阳方法包括阳气的补充、通达、收摄、敷布,而不是以“火神派”自居,拿火到处乱燎、乱烧,火越大越好。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方剂中少了姜桂附就是不会扶阳;方剂中用了寒凉药就是不懂扶阳。少阴受寒,脉象微弱,身体畏寒,张仲景曾用四逆汤急温之,而今却有一些所谓的扶阳 “高人”,看到同行开方时没有先用桂枝法,就訾之以 “未入扶阳之门”。

三、扶阳的多元方式

如果认为只有温法才算是扶阳,那么那些不用药物,却能使阳气通达、寒邪消散的方法,难道就不算扶阳了吗?

曾亲眼见到,有人颈、背、腰、肢发凉,骨神师父运用正骨手法,短短几分钟就能让病人的症状得到缓解。这遵循的是《黄帝内经》中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的原理,血脉因为障碍的消除而通畅无阻,阳气随着血液的流通得以敷布,这难道不算扶阳吗?

还亲眼目睹深圳菩提本草堂的何志明师兄,用手法治疗腹中寒气,片刻之间,就能用手感觉到病人脐部凉气外冒。这种对腹中之寒的治疗效果,比服用理中方药还要迅速,这又算不算扶阳呢?

像这样,不用温热之法却能使阳气畅达,不用驱寒之药却能让寒邪外出,如此显著的治疗效果,难道还不能称之为扶阳吗?

四、善用而非偏爱:温阳药物的运用

单从用药的角度来看,温阳之法,究竟是要善用姜桂附,还是偏爱姜桂附呢?郑钦安前辈曾说,世人称他为 “姜附先生”,但实际上他是善用姜桂附,而非偏爱姜桂附。善用姜桂附,就是要根据病情的需要,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坚决不用;用量该多就多,该少就少。绝不能像某些自诩为火神派的人那样,盲目地到处使用热药,肆意加大药量。

“无问其病,以极为归” 是扶阳的核心理念,“阴通阳达,阳为阴化,阴阳互济,正定邪消” 则是对治疗过程的精准总结。

在《伤寒论》中,桂枝汤用于治疗太阳中风,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桂枝法,这无疑是扶阳的体现。

太阴病属于虚寒证,张仲景在使用桂枝汤时,又加大了寒凉的芍药的用量,结果却达到了通络、暖腹、止痛的效果,这难道不是扶阳吗?对于大实痛者,加入更寒凉的大黄,竟能收到邪去正安的疗效,致使这虚寒性之太阴病得以解除。这又怎能说用凉药就不是扶阳呢?

或许有人会说,病好了不一定就是因为扶阳,只是把病治好了而已。但郑钦安认为,生病就是因为阳气衰弱,病愈是因为阳气恢复。那么,在生病之后,加入了寒凉的芍药、大黄,病却痊愈了,这不恰恰证明了仲景在运用非温热却寒凉的药物也是在扶阳吗?

肾阳虚衰,阳气无力外达,导致四肢冰凉,此时用四逆汤治疗,大家都认可这是扶阳,因为四逆汤的药性是温热的。而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汤治疗,人们也认为这是扶阳,因为方中有桂枝。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在当归四逆汤中,用量最大的却不是桂枝细辛,而是重用了大枣呢?

气机郁闭,四肢厥逆,用柴胡、芍药、枳壳、甘草组成的四逆散治疗,其中没有一味热药,却也能使阳气通达,四肢寒冷的症状得以缓解,这又算不算扶阳呢?

热邪伤津,蒸血熬液,导致血液粘稠难以运行,用生地、麦冬等药物添津增液,使血液粘稠的状况得到改善,热邪得以清除,津液不再受损,阳气得以生化,这算不算扶阳呢?

叶香岩遇到两阳相劫、浊邪害清的风热表证,采用透热于热外、渗湿于热下的方法,用辛凉之剂迅速治愈疾病,这又算不算扶阳呢?

对正虚邪恋,阳气无力托透之外感之证,使用四逆败毒这种扶阳大法进行治疗,常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无疑是扶阳之法。因为方中有四逆汤作为基础,固然是扶阳。但对于体质较好,尺脉不弱的患者,删繁就简去掉四逆汤的成分也能治愈疾病,这又算不算扶阳呢?

外感病通常适宜通过发汗来解除,“阳加于阴谓之汗”。有些病人甚至一片药都不用,仅仅通过饮水、保暖,就能达到热邪透达、腠理开泄、汗出病解的效果,这又算不算扶阳呢?

五、思考与抉择

不禁要思考:究竟什么是扶阳?扶阳的目的是什么?追求的是扶阳的名号,还是扶阳的实质?如果说扶阳是一种以追求健康为目的的理念,那么,只要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方法,都可以称之为扶阳,而那些善于运用姜桂附等药物的人,更是实至名归。但如果认为扶阳仅仅是使用热药,那么,火神派从源到流的列位宗祖、传人都不合格。是要成为守护健康的忠诚卫士,从本质上践行扶阳之道,还是要沦为帮派争斗的参与者,相互诋毁、毫无意义地争论!

如果背离了一切为了健康这一根本宗旨,仅仅将扶阳思想作为一种空洞的理念,而去追逐 “只用姜桂附才算扶阳” 这样的虚名,那么,即便拥有了这样的名号,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扶阳医学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不应被片面的观念和错误的认知所束缚。只有回归到中医的本质,以疗效为核心,以健康为导向,承古纳今、厚德载物,合理运用各种手段,才能真正发挥扶阳医学的优势,也才是真正的扶阳,以此为患者带来福祉。让我们摒弃虚名的追逐,专注于实效的追求,共同推动中医扶阳医学的健康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