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分级诊疗再添新著 专家建议65岁以上、肥胖等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房颤分级诊疗再添新著 专家建议65岁以上、肥胖等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改变,房颤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第四届律动东方·房颤专病管理论坛在上海召开,聚焦房颤分级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为提升我国房颤管理水平提供了新思路。
图说:《心房颤动分级诊疗从理论到实践》新书发布 主办方供图(下同)
2024年7月26日,由海南博鳌心脏研究发展中心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承办的第四届律动东方·房颤专病管理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以“房颤管理全专结合能力进阶培训”为主题,旨在推动房颤专病管理的学术交流和临床应用,提高全专结合模式下的房颤管理能力,同时探索房颤分级诊疗的新路径。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血管常务副主任兼心血管内科(南院)主任杨兵教授在论坛上指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均为房颤的危险因素。他建议,65岁以上、肥胖人群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应每年定期接受常规心率监测等筛查,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图说: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兼心血管内科(南院)主任杨兵
房颤是心房内电路发生紊乱的疾病。正常情况下,心房每分钟搏动60-100次,而在房颤时,这一频率可高达350-600次。这种异常搏动会导致心房无法正常收缩,影响心房和心室的协调工作,进而影响心功能。房颤是一种进展性疾病,会显著增加卒中、心衰、痴呆等并发症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近半数房颤患者症状较轻,其中无症状房颤患者占比高达70%。这类患者由于缺乏明显症状,往往难以引起患者和家属的重视,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早期筛查和定期监测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房颤消融手术水平不断提升。新型高功率短时程消融导管的出现,不仅大幅缩短了手术时间,还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杨兵教授强调,越早采用先进手段干预房颤,治疗效果越好。
目前,我国房颤患者数量已逼近2000万,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房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显不足。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任何一家医院都无法全面覆盖所有患者。因此,房颤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与全程规范管理显得尤为关键。
在本次论坛上,杨兵教授团队撰写的《心房颤动分级诊疗从理论到实践》一书正式发布。该书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详细阐述了房颤分级诊疗的最新理论成果,分享了在房颤风险预测、精准筛查与诊断、卒中预防策略及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与深刻见解。
杨兵教授指出,中国房颤患者人数众多,但专业医生资源相对不足。因此,除了三级医院的医生,还需要更多基层医生参与房颤的综合管理。"律动东方"论坛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搭建了一个面向基层、聚焦房颤专病管理的交流平台和培训体系。论坛立足浦东地区,以点带面,致力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房颤诊治能力。
"我们要把基层房颤诊疗工作做得更扎实,也希望有更多基层医生加入到房颤综合管理的队伍中来,让更多患者获益。"杨兵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