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写4首七绝赞美人,突破打油诗风格,西施、文君及二乔很风流
袁枚写4首七绝赞美人,突破打油诗风格,西施、文君及二乔很风流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他创作的四首七绝诗,以西施、卓文君和二乔为对象,展现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命运。
西施其一
七绝.西施 其一 清 · 袁枚
吴王亡国为倾城,越女如花受重名。
妾自承恩人报怨,捧心常觉不分明。
首句“吴王亡国为倾城”,直接点明了吴王夫差因西施而倾覆国家的事实。这里的“倾城”一词,既指西施的美貌足以倾城,也暗示了吴王因她而荒废了朝政,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次句“越女如花受重名”,描绘了西施作为越国女子的美貌和她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她因为自己的美貌和智慧,被越王勾践选中,用于执行美人计,成功地迷惑了吴王夫差,为越国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她受到了后世的重名。
第三句“妾自承恩人报怨”,则是对西施内心的描绘。她虽然承受了吴王的宠爱,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越国的忠诚和对吴国的怨恨。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她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最后一句“捧心常觉不分明”,则是通过西施捧心的典故,进一步表达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西施因为心痛而常常捧心,这一举动被后人传为佳话,但袁枚却认为,这是西施内心痛苦的真实写照。她虽然表面上享受着荣华富贵,但内心却常常感到迷茫和不安,对自己的未来和命运充满了不确定。
总的来说,袁枚的这首诗通过对西施故事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西施命运的同情。他用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西施的美丽、智慧和痛苦,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袁枚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西施其二
七绝.西施 其二 清 · 袁枚
笙歌刚送采莲舟,重捲珠帘倚画楼。
生就蛾眉颦更好,美人只合一生愁。
首句“笙歌刚送采莲舟”,描绘了一个欢乐的场景:笙歌缭绕,采莲的小舟刚刚离去。这里的“笙歌”和“采莲舟”共同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暗示了西施曾经生活在一片欢乐之中。
次句“重捲珠帘倚画楼”,转而描述了西施此刻的状态:她重新卷起珠帘,倚靠在画楼上。这里的“重捲珠帘”暗示了西施从欢乐中抽离出来,回到她自己的生活状态;“倚画楼”则描绘了她孤独寂寞的身影,与首句中的欢乐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句“生就蛾眉颦更好”,这是对西施美貌的赞美。西施天生就有蛾眉(弯曲而修长的眉毛),而她的微微颦眉更是增添了她的美丽。这里的“颦”字,不仅形容了她的美貌,也暗示了她内心的忧愁。
最后一句“美人只合一生愁”,则是诗人对西施命运的感慨。尽管她拥有绝世的美貌,但她的命运却是充满了忧愁。这里的“只合”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西施命运的无奈和同情,认为她注定要与忧愁相伴一生。
袁枚的这首诗通过对西施的描绘,展现了她美貌与忧愁并存的形象。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欢乐与孤独、美貌与忧愁相互交织,使得西施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性的洞察,表达了对西施这一历史人物的同情和敬仰。
卓文君
七绝.文君 清 · 袁枚
宵行事学君王后,识曲心同汉武皇。
含泪自寻封禅草,遗书翻乱女儿箱。
首句“宵行事学君王后”,这里借用“君王后”的典故来比喻卓文君。“君王后”是战国时期齐国田婴的孙女,她曾在夜间出游,展现了她的胆识和非凡。袁枚用“宵行事”来形容卓文君,暗示她也有不凡的胆识和行动力。
次句“识曲心同汉武皇”,这一句将卓文君与汉武帝相提并论。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更是为后世所称道。袁枚将卓文君的“识曲心”与汉武帝相提并论,赞扬了她对音乐的深厚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三句“含泪自寻封禅草”,这里的“封禅草”指的是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所写的文章。袁枚用这一典故,暗指卓文君内心有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然而,她的命运并不如自己所愿,因此只能“含泪自寻”,表达了她的无奈和悲伤。
最后一句“遗书翻乱女儿箱”,这一句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卓文君去世后,留下的遗书在女儿箱中翻乱。这不仅是对卓文君去世后情景的想象,也暗示了她的才情和故事并未完全被人知晓和理解,她的遗物和遗书还保留着她的思想和情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卓文君的描绘和赞颂,展现了她才情出众、胆识不凡的形象。同时,通过借用典故和描绘生动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敬仰和同情。
二乔
七绝.二乔 清 · 袁枚
国亡家破名公女,同嫁英雄美少年。
绝色易逢佳偶少,听他夫婿自家怜。
这首诗《七绝·二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描写的是东汉末年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的故事。这两位女子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美女,而且她们的婚姻都与当时著名的英雄人物有关。
首句“国亡家破名公女”,描绘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国破家亡,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乔公的女儿们依然名满天下。这既是对她们美貌的赞美,也暗示了她们在乱世中的不幸命运。
次句“同嫁英雄美少年”,紧承首句,描述了二乔的婚姻。她们都嫁给了当时的英雄人物,分别是孙策和周瑜。这两位都是东吴的重要将领,英勇善战,被誉为“美少年”。二乔能嫁给这样的英雄,无疑是幸运的,但也暗示了她们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和责任。
第三句“绝色易逢佳偶少”,这句诗从更广阔的角度探讨了美女与婚姻的关系。美貌的女子虽然容易遇到追求者,但真正能与之匹配的佳偶却并不多。这不仅是对二乔婚姻的一种感慨,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最后一句“听他夫婿自家怜”,这句诗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二乔命运的同情和祝福。在乱世中,二乔能得到丈夫的怜惜和关爱,已是一种莫大的幸运。诗人希望她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享受家庭的温暖和丈夫的呵护。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二乔故事的描绘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乱世中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