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浪漫意义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极具浪漫意义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存在,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与民间智慧。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个节日不仅展现了古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七夕节的起源与传说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其起源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紧密相连。这个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王母娘娘阻挠,最终只能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相见。牛郎是民间一个善良劳苦的后生,织女是天宫下凡的一个美丽无比的仙女。他俩本是一对幸福的夫妻,后来被狠心的王母娘娘分开了。王母娘娘在他们中间划了一条银河。今天我们看到的银河两边的两颗星星,一颗在河东,一颗在河西,据说是牛郎、织女两人变的。牛郎星旁边还有两颗小星星,这便是牛郎挑着的他们的两个孩子。平时牛郎、织女不能相见,人们都同情这对情人的不同遭遇,连世间的禽鸟都为他俩抱不平。凤凰这个鸟王,率领百鸟飞到银河边上,一个鸟一个鸟地连起来,从河东边到河西边,搭了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过桥相会。可这桥不是容易搭的呀,一年只能搭一次,时间在农历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织女每年就在这一天会一次面。织女是天宫有名的巧女,妇女们都在这天晚上,趁她离开天宫与牛郎见面的时候,向她乞求智巧,所以人们把七月七称为乞巧节,把这一天叫做“乞巧”。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过,天空中确实有牛郎星和织女星,这两颗和太阳一样的恒星。织女是天琴星座中最亮的星,在银河的西面。牛郎星是天鹰星座中最亮的星,在银河的东面。它两边是两颗比较暗的星星,三颗星几乎在一条直线上,人们称其为扁担星。他们相隔很远很远。天上的银河也的确是有的,不过,那不是真正的河,而是由两千亿颗恒星组成的,白花花的一片星星。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大东》篇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大意是:看那天上的银河,照耀灿灿闪亮光,鼎足三颗织女星,一天七次移动忙,纵然织女移动忙,没有织出好纹章,牵牛三星亮闪闪,不能拉车难载箱。这是最早出现“牵牛”“织女”二词的记载,但没有故事因素。据考证,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而情节又较为完整的且最早的作品。曹丕《燕歌行》中也有“牵牛织女遥相望”之句。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就较为完整。而富有神话意味。“天河之东有织女,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又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至此,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爱情悲剧故事,才归于完整。
七夕节的习俗与传承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七夕节被认为是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包括:
吃巧果:巧果是七夕节的应节食品,以巧的纹路和甜甜的味道著称。巧果由新小麦磨成面粉,加入芝麻、白糖等配料制成,寓意心灵手巧。
穿针乞巧:女子们会在七夕晚上手执五色丝线和七孔针或九孔针,借着月光连续穿针引线,先完成的被称为“得巧”。这一习俗源自古代,是女子们比试和展示自己巧艺的方式。
拜织女:拜织女即拜七姐,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会在月光下摆上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向织女祈福,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婚姻美满。
晒书、晒衣:古时候,农历七月初七这天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防止虫蛀。一般人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将藏书拿出放到户外晾晒。
贺牛生日: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
各地还有很多不同习俗,就不再一一列举。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现代意义与文化传承
随着社会发展,七夕节逐渐由盛转衰,受外来文化影响,西方文化节日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日常。我们作为文化人应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增强民族自信,过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极具浪漫色彩的情人节。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出努力。
作者简介:
李同,笔名小木。河北成安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成安县作家协会理事。曾为中学教师。作品散见于《首都文学》《湖南写作》《三秦文学》《南方文学》《邯郸晚报》《沧州作家》等报刊媒体。著有散文集《岁月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