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野生動物:丰富的两栖类生物多样性
香港野生動物:丰富的两栖类生物多样性
香港的两栖类
两栖动物部分时间在水中生活,部分时间在陆地生活,是水陆两栖的动物。虽然不同种类的两栖动物有著不同的外貌和生活习性,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它们的体温会随着外界环境的温度而变化,属变温动物;身体表面湿润、并无鳞片或毛髮覆盖;最显著的是它们的生活史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由卵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在水中生活;第二个是当蝌蚪长大后,进行"变态过程",生長出肺部和四肢,並离开水体变成在陆上生活的成体。
两栖动物可分为有尾目(Caudata)和无尾目(Anura)两大类。有尾目特征是身体修长、拥有长尾巴和明显的颈部,在水中或陆地生活。香港的有尾目只有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这种瘰螈在清澈的山溪栖息,在本港的低地和高山均有分布。
无尾目包括蛙和蟾蜍。它们没有明显的颈部,成体并没有尾部。它们的幼体在水中生活,但成体却主要在陆上栖息。蛙一般表皮湿润、趾间有蹼、善泳,通常在离水不远的地方栖息。香港的蛙有24种,包括只於大屿山有记录的白刺湍蛙(Amolops albispinus)。本地蛙类的体型分别很大,例如体长只有约1.5厘米的卢氏小树蛙(Liuixalus romeri)及体长超过14厘米的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
卢氏小树蛙
棘胸蛙
蟾蜍一般皮肤乾而粗糙,长满疣凸,趾间无蹼。香港的蟾蜍类只有3种,包括常见且全港均有分布的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这种蟾蜍的头部两侧有可分泌毒液的腺体。其余两种蟾蜍:短脚角蟾(Megophrys brachykolos)和刘氏掌突蟾(Leptobrachella laui)则只在山溪出没。
香港两栖类的多样性
香港的两栖动物种类十分丰富,在中国原产的两栖动物中,约有百分之七可以在香港找到。这主要归因於香港拥有多種不同的生境,由高山的溪流至低窪的湿地(如農地),都有為高山种(如棘胸蛙、刘氏掌突蟾等)或低地种(如花姬蛙Microhyla pulchra、花细狭口蛙Kalophrynus interlineatus等)提供了合适的生境。一些分布广泛的两栖动物如沼蛙(Sylvirana guentheri)和泽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在不同高度的生境均可找到。在有记录的24种原生两栖动物当中,只有卢氏小树蛙是香港特有種。至于曾经被認為是特有種的香港瘰螈及香港湍蛙,其后亦被发现分布于广东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