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之“五运六气”
中医治病之“五运六气”
由于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更迭,近代的战乱,中医经典著作的流失,导致了当前经典中医学的传承受到了影响。当前,居然有人认为“五运六气”为玄学,为算卦,甚至所谓的“专家”均认之。
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天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尤其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的一门学说。它是以《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为指导思想,由“五运”和“六气”组成,是运用阴阳、五运、六气等理论,并以天干、地支作为演绎工具符号,来推测气候变化、生物生化及其与疾病流行之间的关系。
何谓五运?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规律。
何谓六气?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所对应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
何谓五运六气学说?
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
为什么要研究五运六气?
人与天地相参,天气的变化是影响人体发病的重要外在因素。
运气与生理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运气运行所形成的正常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人们只有顺从自然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素问•生气通天论》)。
运气与发病
运气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六气的病因作用、疾病的季节倾向、不同地区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从发病的规律看,由于五运变化,六气变化,运气相合的变化,各有不同的气候,所以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种变化与发病的关系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从五运来说,木为初运,相当于每年的春季。由于木在天为风,在脏为肝,故每年春季气候变化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肝气变化为著,肝病较多为其特点。
火为二运,相当于每年的夏季,由于火在天为热,在脏为心,故每年夏季在气候变化以火热变化较大,在人体以心气变化为著,心病较多为其特点。
土为三运,相当于每年夏秋之季,由于土在天为湿,在脏为脾,故每年夏秋之间,在气候变化上雨水较多,湿气较重,在人体以脾气变化为著,脾病较多为其特点。
金为四运,相当于每年的秋季,由于金在天为燥,在脏为肺,故每年秋季气候变化以燥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肺气变化为著,肺病较多为其特点。
水为五运,相当于每年的冬季,由于水在天为寒,在脏为肾,故每年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在人体肾气变化为著,肾病、关节疾病较多为其特点。
从六气来说,与五运基本相似。主气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相当于每年的初春,气候变化多风,疾病流行以肝病居多。
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气候逐渐转热,疾病流行以肝心病居多。
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相当于每年的夏季,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以心病、暑病居多。
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相当于每年的暮夏初秋,气候变化以湿气为重,疾病流行以脾病居多。
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相当于每年秋冬之间,气候变化以燥气较重,疾病发生以肺病居多。
终之气为太阳寒水,相当于每年的严冬,气候严寒,疾病发生以关节病和感冒居多。
自然之气与健康
自然界五运六气的气化活动是自然气象、万物征象产生的基础,因此,其气化活动正常与否会对人体生命产生影响。
人体气化现象具有升降出入规律,人体气化与自然界气化一样,也具有阳升阴降的规律,曾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之气气化规律是向上向外走体表,浊阴之气气化规律是向下向内入五脏。如果当升不升,或当降不降,或气机开合失常,或升降太过,均为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均会引发相应疾病。
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活动表现在各脏之间相互配合上,例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主升发,肺主肃降;心火下达,肾水上奉等。脏腑升降气机协调,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人体气化现象与自然界气化同步。人体生命秉承天地之气而生,依赖于大自然而存在,故自然之气化的常与变直接影响人体气机,人体气机现象受自然气化影响,并与自然气化同步。
总之,我们可以根据运气中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推测疾病发生的大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