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也可能成为加害者”,《名侦探的献祭:人民教会杀人事件》中的抉择
“侦探也可能成为加害者”,《名侦探的献祭:人民教会杀人事件》中的抉择
作为一个作品评价两极分化的作者,白井智之在国内的关注度日益升高。这源于他作品中那些“离奇、超现实、甚至有些变态”的设定。喜欢的人爱得无法自拔,不喜欢的人则是对其颇有微词。
然而《名侦探的献祭》这部作品让读者意识到,原来抛去之前那些风格的设定,白井智之同样能够写出精彩的故事,带给读者丰盛的逻辑大餐。
虽然在设定上,《名侦探的献祭》不同以往,但既然是“设定系”推理小说,总归还是要对设定进行细细打磨。白井智之选用了1978年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发生的现实案件作为原型,对“人民礼拜会”这个组织及所有成员进行了设定—— 在教义的影响下,身处教会的成员,对自身及其他成员的认知与外界的人截然不同——如对自身缺陷的错误认知——认为自己缺失的身体部位依然存在、认为自己无法恢复的创伤已经恢复、认为教会中的成员不会有疾病和意外等等 。
初看时,这种设定还好理解。然而等到真的发生了案件,侦探进行解谜之时,这种设定就变得复杂了起来,读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站在书中教会成员的角度,不然很容易被下意识左右,觉得侦探的解答不可理喻。但只要接受了设定,对解答的接受也会变得容易。
在书中,作者对所发生的案件进行了三重解答。只不过因为第一重解答太过离谱,一眼看过去就可以知道是伪解答。精彩的,是在后面,作者从“人民礼拜会信徒立场”和“外界现实中的立场”对案件进行了两轮解答。这两轮解答可以说是酣畅淋漓,看得十分过瘾。
只不过因为在作品前面就已经有了详细的描述,某些细节读者已经得知,所以读者也很容易窥破第二重解答的漏洞,但这丝毫不影响其精彩程度和合理性,因为前面说过“人民礼拜会”的设定,在此设定内,第二重解答也是合理正确的。也就是说,最后两种解答其实都可以称得上真解答,只是所处立场不同。
再说回现实,基于前面详细的描述,读者已知第二重解答的漏洞,同时也会得知另外一些真相,凶手也呼之欲出,但即便如此,此时的读者已经被设定深深吸引,都迫不及待地想看接下来侦探是如何进行“现实立场”的不一样的推理。作者也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切。
令人震惊的是,后两重解答结束之后,一切却并未结束,两重解答的作用并非仅仅只是为了揭示凶手,还有更深一步的用意—— 让人民礼拜会的教主陷入二选一的抉择 —— 是继续秉承教义,相信奇迹的存在;还是否定奇迹的存在,这就意味着他是诈骗者 。剧情发展到这里,简直可以用炸裂来形容,无论选择什么,对“人民礼拜会”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故事进行到这里,才是真正进入了高潮。
在小说最后的“后日谈”中,幸存下来的侦探和前教会成员的一番对话,则将故事又带入了新的看点。
“侦探也可能成为加害者” ,不仅仅是说侦探要谨慎,不能出错导致冤枉好人,还有其他更为深层次的意义。
什么是侦探能做的,什么又是侦探不该做的,“名侦探的献祭”的答案,远不止如此。
整体阅读下来,《名侦探的献祭》的阅读体验相当不错,案件密集,推理密集,基于设定之下的反转不断,最后的结局也让人感叹。
墙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