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沙苑之战——高欢的毕生遗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沙苑之战——高欢的毕生遗憾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22A039Q000?media_id=&suid=

公元537年的沙苑之战,是南北朝时期东西魏之间的一场经典战役。西魏权臣宇文泰以不足万人之师,成功击败东魏权臣高欢的20万大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的军事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公元537年的秋天,对于西魏权臣宇文泰来说,有点煎熬。
持续一年多的关中大饥荒,导致关中“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人口大规模减员,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兵源锐减,就在这时,传来一个让人更加沮丧的消息,东魏权臣高欢带着20万大军又来了。
此时的宇文泰在干嘛?
答案似乎也印证了西魏的窘迫——他在弘农“筹措”粮食。
两年前,就是因为关中闹饥荒,宇文泰跑到东魏抢粮,结果引得高欢大怒,双方在潼关小战一场,史称“小关之战”,高欢兵分三路,宇文泰合兵一处,击破潼关,东魏军全线撤退,宇文泰侥幸获胜。
这一次,人家高欢明显是有备而来。
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不分兵,不绕弯,度过渭河,直奔长安而去。
一为一雪前耻,二为彻底平掉西魏,高欢志在必得。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
夏州刺史张琼投降;
灵州刺史曹泥投降;
在两人的带头作用下,沿途州县望风归附。
宇文泰带着人追到渭河南岸的时候,高欢的军队已经度过渭河,跑到前边去了。
看着手里不满一万的军队,宇文泰很纠结,众将劝他:
“敌众我寡,不如原地固守。”
宇文泰不同意:
“这还没打,就这么多人投降,等高欢拿下长安还怎么玩?”
众人又劝:
“不如等汇集其他州兵以后,再行追击!”
宇文泰力排众议,决定趁着对方初来乍到,尽快追上接战。
就这样,这支不满一万的西魏军队,顾不得疲惫,紧急造桥渡过渭河,携带三天口粮,轻骑追到了距离高欢军队不到60里的沙苑。
高欢得到消息,乐了。
打长安就是冲你来的,这下好了,省的我到处找你。
这是一场一万对二十万的决战,双方就地摆开阵势,准备在沙苑来一场了结。
战役的过程其实比较简单:
东魏军毕竟人多,一看西魏就这么点人马,队形都懒得排列,直接一窝蜂冲杀过来。
人头就这么多,先到先得,晚了就是白跑一趟!
刚冲到跟前还没开始杀戮,战场形势就急转直下:
两边的芦苇丛中分别杀出两支人马,从侧面直奔东魏主力杀来。
原本争相抢功的东魏主力瞬间被截成两段,自顾不暇,前边宇文泰的军队又冲杀过来,于是阵脚大乱,全军从争相抢功变成了争相逃命。
战役结果:西魏军阵前杀敌6000,临阵迫降2万,追击对方到渭河又迫降5万,缴获铠甲兵器18万件。
高欢连夜骑着骆驼逃往黄河东岸,东魏军共计损兵八万余人。宇文泰从俘虏中挑出两万充实军队,其余遣散(主要是没粮食喂),经此一战,西魏原地满血复活。
战役虽然简单,但关于此战的讨论,却热闹非凡。
主要是,双方反差实在太大了,一万打二十万,对方有备而来,自己这边不仅兵力少,还一路奔袭,有没有吃饱饭都不好说。
问题出在高欢身上,宇文泰已经做了他力所能及所做的一切,包括在芦苇荡设伏这事,并非难以破解,比如放一把火什么的,战役可能就提前结束了。
高欢之所以选择了所有策略中最烂的那一条,实在是前因后果太多,总结下来就是一错再错,错到离谱。
摆在高欢面前的其实有多种选择:
第一条,战前的目标选择上失误。
高欢之所以出兵,起因则是另一件事。
公元537年初,因关内大饥,宇文泰带人到东魏的弘农(今三门峡)抢粮食。
戊子,至弘农。东魏将高干、陕州刺史李徽伯拒守。于时连雨,太祖乃命诸军冒雨攻之。庚寅,城溃,斩徽伯,虏其战士八千。
宇文泰此举不仅让士兵得到了补给,还在东魏境内制造了恐慌,高欢因此趁机出兵,直奔长安。
高欢出兵的时候,宇文泰正带着手里这支军队在弘农“馆谷”,也就是就地补给的意思。
这时候有个叫薛琡的谋士就给他出主意了,说他们不是缺粮嘛,咱们围住弘农,他们关内得不到粮食,求战不得,求粮不得,要么饿死,要么哗变,自己就乱了, 何必跑那么远?
高欢不听,执意出兵。
此时的一个熟悉的人物也站出来了, 此人就是日后将南梁杀的人仰马翻、将建康世族屠杀殆尽的侯景。
侯将军说了,丞相,咱们人多,可以分兵并进,互相支援。
高欢现在最听不得的就是分兵,原因就是两年前的“小关之战”(东西魏潼关之战)。
当时高欢分兵三路攻打西魏,西魏军力弱小,宇文泰分兵不得,选择偷袭潼关,迎战三路中最骄横的窦泰。

在关于迎战高欢本部还是迎战窦泰这个问题上,西魏内部将领之间也有过一场讨论。
大宇文泰的观点是,如果我迎战高欢,窦泰必然相救(因为是他主子),但如果我迎战窦泰,老持稳重的高欢未必轻易相救。
结果果然料中,窦泰战死,高欢撤兵,小关之战,宇文泰以少胜多,先拿下一局。
高欢到现在都没意识到是自己的性格问题,所谓分兵,不在于分几路,而在于怎么分,关键点是分兵之后能否相互接应。
这一点诸葛亮在北伐中已经运用的非常熟练,老张我就不再卖弄。
小关之战中,高欢的失误就在于两军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接应,分兵成了孤军,导致窦泰没法单独抵挡宇文泰。
但这次情况完全不同,高欢号称20万大军,实际上兵力应该在十万出头,而对方只有“不满一万”,优势在我。
如果安排妥当,分一部或数部盯住宇文泰,另外一部直奔长安,力量上依然远强于对方。
对宇文泰来说,攻一军则面临被各军围攻的风险,不打又面临长安被偷的风险。结果只能坐以待毙。
只是鉴于“小关之战”分兵的“深刻教训”,高欢没听进去,不仅没听进去,还给侯景骂了一顿。
好嘛,现在宇文泰已经追到跟前了,优势依然在我,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当然有!
有个叫斛律羌举的大将站出来了:
丞相,不如在此与之相持,分精锐去攻打长安,宇文泰既然在这里,长安肯定空虚,可一战而下。
“巢穴既破,宇文泰不战可擒也”
长安能不能一战而下虽然不好说,但这依然是比较稳妥的办法,而且可行性非常强。
当时两军的站位很有意思,高欢作为入侵者,由于走的太快,等宇文泰从南边追上来的时候,刚好处于高欢的退路上。
也就是说,高欢在宇文泰和长安之间,宇文泰在高欢和东魏之间,双方互相阶段了对方的退路。
但高欢如果不打算退呢?留下一步在此对峙,剩下一步继续去打长安,宇文泰能奈我何?
宇文泰如果要救长安,要么选择击破留守的东魏军队,要么绕道,你绕道,我也可以绕道。
这个建议同样被高欢否掉。
不过高欢虽然没听进别人的建议,他自己倒是经常“灵光一现”蹦出几个点子。
比如在沙苑之战的前一天,他见宇文泰周围芦苇比较多,突发奇想问各将领:如果我在这里放一把火会怎样?
鉴于当时已经是十月深秋,大概率比较流行西北风,而高欢在西,宇文泰在东,宇文泰的背后还是渭河,当然不排除偶尔吹一下东南方什么的,即便如此,外围的高欢如果对内侧的宇文泰放火,比直接交战自然要胜率大很多。
只是现在,这个问题不是抛给诸将了么。
眼见众人中站出来两人,居然不约而同的反对放火,坚持次日直接交战!
一个叫彭乐,另一个,还是侯景。
彭乐,东魏名将,在五年以后的邙山之战中,高欢率领的东魏左路军被宇文泰右路军击破,全军溃散,据说追兵的槊尖都快贴着他背了。
结果彭乐率领的右路军勇不可当,大破西魏左路军,东魏各部趁机反攻,歼灭西魏军六七万。
这是后话,按下不提。
两人反对火攻的理由,在事后看来有些滑稽。
彭乐说:我众贼寡,百人擒一,何忧不克?
侯景说:烧死宇文泰,太便宜他了,应该先活捉再当中处刑。
两人此刻的心态,其实也是大部分将领的心态——极其乐观。
一百个打一个,还讲什么策略,冲过去砍人就是了。
高欢避开了所有正确的选择,最终给自己挑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宇文泰就比较听话,原本他打算背水一战,不过在李弼的建议下,利用沙苑芦苇比较多,土地泥泞,既不适合大兵团展开、也不适合骑兵冲刺的因素,特意移师到彼处布局,芦苇中设置伏兵,静待高欢的进攻。
《本纪·卷二》李弼曰: “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此东十里有渭曲,可先据以待之。” 遂进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为左拒。命 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中,闻鼓声而起。
其实如果高欢真的顺手在芦苇中放一把火,后来三百多年的历史也许就被改变了。
因为宇文泰麾下,参加沙苑之战的将领中,不仅有开创隋朝的隋文帝的爸爸杨忠,还有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李虎,以及他的姥爷独孤信。
总之,这一把火下去,如果不是什么“飞沙走石,风向大变”的情况发生的话,隋唐两个王朝可能就被划掉了。
对于高欢本人而言,最直接的回报,就是彻底平掉西魏,提前开创另一个北方一统王朝,搞不好还有机会踏平南朝,一统南北。
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一切都是偶然和必然的产物,让我们恭喜宇文泰,恭喜那俩此刻还默默无闻日后却一步登天的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