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检视“王子克之乱”的历史真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检视“王子克之乱”的历史真相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822890140_121142105/?pvid=000115_3w_a

鲁桓公十八年的秋天,死了三年的周桓王,仍没下葬!中国人讲究,人死为大,入土则安。作为死者,周桓王最基本的愿望都没有满足,但却有人为了满足周桓王生前的舐犊之情,琢磨着如何铤而走险!这就是历史上发生在东周初年的“王子克”之乱!

姬佗

这时在位的周天子是周庄王,名佗,属于太子继位,名正言顺。但是周庄王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时正有人准备杀了他,并换上弟弟王子克。所谓王子克,王子是身份定位,克是名,姓名全称姬克。

准备干这一票弑王杀驾大买卖的人正是周公黑肩。周公黑肩其人,姬姓,名黑肩,早在周桓王时就属于御前重臣,应该是卿士一级。鲁桓公五年,周公黑肩曾经担任周桓王的左军统帅,带领陈国军队参与伐郑,但被郑庄公一举战败。前文曾经专门分析过,周公是爵位,继承了祖先周公旦的封号,封地原在周原,但随着发生在周幽王末期的大动乱,关中失守,周公失国,黑肩只好在周桓王手下当差。

周公黑肩准备杀掉周庄王,并换上姬克,那肯定是与姬克进行过密谋。但非常奇怪,如此机密大事,竟被另外一个人,即辛伯知道了!辛伯对周公黑肩的这种谋逆操作,肯定非常反感,因此把周公黑肩的阴谋告诉周庄王,并与周庄王一起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杀掉了周公黑肩。由此姬克逃亡入燕。对于此事,《左传》中做了如下记载:“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

周公黑肩受戮

由于阴谋败露,周公黑肩被杀,姬克逃难入燕。姬克能够幸免于难,有两种可能,其一,周庄王只杀首恶,不愿意兄弟相残;其二,姬克闻讯而逃,或者力战而逃。姬克离开洛阳,逃奔入燕,后人一般认为所去之地是南燕。南燕在今河南延津附近,姞姓。去这里就隔一条黄河,当然容易!为什么不是去北燕?也就是战国七雄中的燕国,至少同姓,距离也远。此点别无旁证,只能存疑。

这次“王子克”之乱,《左传》在接续后文中留下了一段关于辛伯谏诤的故事。第一句即:“初,子仪有宠于桓王,桓王属诸周公”。按照字面理解,周桓王有一子名仪,十分宠爱,并将此子托付给周公黑肩照顾。

此子仪是不是姬克?如果是同一个人,那么子仪就是姬克的字。如果子仪二字是称人之名,子就是桓王之子,而仪有可能是名,为周桓王的另外一个儿子。从《左传》阅读即知,诸侯之子,很少有称字的,王子称字,当然更是少见。所以,前人简单把子仪当作姬克是有问题的,尤其,在《左传》上下文如此紧密的情况下,同一人而其称谓迥异,自然非常值得怀疑!

但是,如果把子仪与姬克当二人对待,也存在与后文无法在内容上关联的问题!比如,姬克参与叛乱与后文中子仪有宠于桓王,这两件事如何联系?子仪有宠于桓王,与姬克叛乱之间如果没有关联,那《左传》所做陈述,意义何在?

当然,在没有历史史实作为证据的情况下,既不能简单地认为子仪就是王子克,也难以把“子仪有宠于桓王”与王子克叛乱进行切割。但更不能主观地认为,周桓王托付子仪,就是要让子仪今后去当周天子,而且周公黑肩一定就得去执行。如果周桓王有这种想法,最合适的时间应该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立为太子,或者死后让周公黑肩直接扶持子仪做周天子。这样安排,非常省事,也避免了夜长梦多乃至祸起萧墙,何必大费周折!作为周公黑肩,如此重大机密,如何与辛伯商议?商议不果而又不加防范,又何等的愚蠢?所以,周桓王所嘱,应该另有用意!

鲁桓公八年记载,“祭公来,逆王后于纪”,这说明,在周桓王死前七年,一位来自纪国的王后进入了周桓王的后宫,这件婚事,由鲁国张罗,明确记载于《春秋》。从周桓王的岁数来讲,在位二十三年,继位于爷爷周平王。周平王在位五十年,死前年龄最少七十。如此看来,周桓王大约在三十岁以后继位,五十多岁去世。纪后入宫,有可能育有一子,当时此子应该年幼。周桓王心疼幼子,嘱托周公黑肩照顾,符合一般情理。反之,如果嘱托让子仪做未来周天子,即强人所难,也不太符合情理。其一,周公黑肩能不能活得比周庄王更久便是一个大问题;其次,周公黑肩能不能办到更是个大问题。所以,在周王室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嘱托照料后人生活,盼其长大成人,才是一个作为父亲舐犊情深的合理期待。

再看看,辛伯谏议周公黑肩的内容:“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从文中可以看到,辛伯谏阻的对象是周公黑肩,而不是周桓王,这说明是在周桓王死后才发生的事。辛伯的观点中,并后、匹嫡应该是同一个意思,即有两个以上的王后,有两个以上的嫡子。从周桓王迎娶纪后来看,并后的情况显然是有可能的,并后可能,自然匹嫡也就存在。这种情况会导致两种情况,其一,每个王后后面都有一支诸侯的力量;其二,每个嫡子后面都有可能形成一派国内的支持力量。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两政、耦国的现象也就会出现。所谓两政就是两派意见相争不下,各说各的;而意见背后,就是两股不相上下的国内势力在抗衡。存在旗鼓相当的国内势力即为耦国。当然,也有解释两政是大臣专权。如果大臣专权到祭仲那个份上,换个国君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周公黑肩就不用大费周章,与辛伯去讨论!故而,周公黑肩一定是位于两派政治势力中的一派,而不是绝对专权的那个人。因此,周公黑肩一定是在争取辛伯的时候,被进谏的,也是由此丢掉性命的!

据此推理,周桓王大约是害怕幼子子仪难得兄长,尤其周庄王的照顾,因此才有嘱托周公黑肩之举。而在事后的发展中,周公黑肩则已经感受到周庄王不顾先王情份,对诸子冷酷,周公黑肩耽心有失周桓王托付之重,因此才联合王子克发难。不过,周公黑肩在周王室缺乏雄厚实力,同时周王室当时也非常艰难,甚至连周桓王的丧礼都无法如期举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离心离德,人们不希望看到内乱,也不希望有人继续折腾!所以,周公黑肩失败在所难免。

据此可大致推论,周公黑肩是犯了众怒,违背了周王室上下求稳怕乱的期望。而王子克,也许是一个年龄更大一些,威望更高一些的周桓王儿子。子仪其人,可能就是纪后所出的幼子。周公黑肩被杀,那是罪有应得!周庄王放过王子克出逃,应是心存仁义,放他一条生路罢了。其他人均没有涉及,包括子仪。这些人都还需要继续与周王室同甘共苦,等待一个正在路上赶来的新希望!这是后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