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高发季,如何中西医防治流感?
流感高发季,如何中西医防治流感?
近日,某知名女星因流感合并肺炎去世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流感并非普通感冒,而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传染病。当前正值流感高发季节,了解流感防治知识,掌握科学防护方法,对保护自身健康至关重要。
流感:不容小觑的传染病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变异快,易引起大规模流行。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主要以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起病,体温可为39℃至40℃,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症状,可有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基础疾病加重。
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乙型流感患儿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新生儿可仅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老年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无发热或为低热,咳嗽、咳痰、气喘和胸痛明显,也可表现为厌食和精神状态改变。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至5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
肺炎是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儿童流感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较成人多见。流感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威胁更大,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是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的关键。
中医视角下的流感防治
中医将流感归属于"时行感冒"范畴,认为其发病与外感时邪有关。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注重扶正祛邪,调理整体机能。
在预防方面,中医提倡"治未病",通过饮食调理、起居有常、情志调适等方法增强体质。常用预防方剂如玉屏风散,可益气固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在治疗方面,中医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表现,进行辨证施治。但对于疫病,大部分初起症状相似,在流行季节,也可以采用通用方加减进行治疗。《素问·刺法论》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明确指出疫病具有传染性,无论男女老少,一旦接触都可能被感染,且患病症状相似。
全国名中医袁长津教授认为,从临床实际看,流感患者就诊时,往往都不同程度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夹杂的特性,一般以头身疼痛、发热、恶寒、困乏不适或寒热往来、鼻塞(流涕)、咽干(痛)、口苦或干等为主诉,多伴有咳嗽,或痰多、气促等肺系症状,或伴有呕恶、腹泻、胸腹痞闷等胃肠症状。据此,袁长津教授参考古今名方名家的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体悟,自拟“柴胡羌蒲汤”作为治疗流感及多因素所致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症的主方,经多年的临床验证,疗效比较可靠。柴胡羌蒲汤由柴胡、黄芩、法半夏、羌活、板蓝根、白僵蚕及甘草组成。
科学防治流感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发生率。建议每年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
日常防护措施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睡眠,提高免疫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感具有独特优势。西医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中医辨证施治可缓解症状、调节机体状态。两者结合,可提高疗效,及早截断病程,防止发生并发症和重症。
流感防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个人要做好自我防护,医疗机构要加强诊疗能力,相关部门要做好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