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余光中和他的《乡愁》:一首触动人心的诗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余光中和他的《乡愁》:一首触动人心的诗篇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ECG98S90552ENDY.html

余光中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被誉为"以乡愁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他的代表作《乡愁》广为传诵,诗中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抒发了对母亲、爱人和祖国的深深思念。

余光中:学贯中西的文学巨匠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出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四川读中学。1947年后,相继就读于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后,先后任教于台湾的5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其间还应美国政府邀请,两次赴美在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1985年后,任教于台湾中山大学,曾担任文学院长、外文研究所长、台湾笔会长等职务。

1995年,余光中受聘为厦门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2010年后,相继担任江南大学、三峡大学和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并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澳门大学"驻校作家"。

余光中一生学贯中西,才兼诗文,著作等身,主要有《白玉苦瓜》《分水岭上》《高楼对海》《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余光中诗选》等40余部作品。

《乡愁》:一首触动人心的诗篇

《乡愁》是余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972年。当时,余光中在台北市厦门街的旧居内,仅用20分钟就完成了这首诗。他曾在访谈中表示,这种哀愁和思乡的感觉,早已在心中酝酿了20年。

诗歌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创作背景

1949年,余光中离开大陆,随父母去台湾读书。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他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一直思念着内地亲人,渴望着祖国统一、亲人团聚。

艺术特色

这首《乡愁》是一首结构匀称、韵律和谐、语言清淡、细腻隽永的四行式新诗。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常见物象作为乡愁的载体意象,通过回环往复、反复咏叹的形式,流露出深沉的历史沧桑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绵绵思念。

余光中在创作时,巧妙地运用了四个叠音形容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将意象的义项尽量往小处说、向轻处形容,反衬出乡愁之沉重与深厚。这种纯净清淡、浅白真率的诗语,增添了生动绵柔的特点。

余光中的恋乡情结

余光中热爱祖国、热爱亲人、热爱大陆同胞,有着深沉的恋亲恋乡情结。从幼年到长大,从成年到现在,乡愁始终与母亲妻子、祖国故里联系在一起。1961年,他的《乡愁四韵》被谱为歌曲,风靡台湾。1966年,他写下遗嘱式的《当我死时》诗篇,表达了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2011年,余光中在华南理工大学上课时,朗诵了《乡愁》,并续诵出新的一节:

而未来,
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
你去那头,
我来这头!

这一节诗人把乡愁化为桥梁,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信心,抒发了浓烈的爱国情怀。

如今,斯人已逝,而乡愁永存。余光中的诗歌和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