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篁岭古村改造项目:从一砖一瓦寻回乡愁与村落文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篁岭古村改造项目:从一砖一瓦寻回乡愁与村落文化

引用
1
来源
1.
https://sphere-art.com/zh/architecture/495

篁岭古村,这座位于古徽州的近600年历史村落,曾因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而逐渐衰败。然而,经过15年的精心改造,它不仅重现昔日风采,更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最佳旅游乡村"。这个成功的改造项目,不仅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全球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树立了典范。

根据古书记载,地处古徽州的婺源篁岭依山而建,"挂"于崖上。这座近600年的徽州村落,建筑随地势自由生长,与自然完美融合。


来到三月春日时分,百亩梯田的油菜花海映衬之下,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美丽,并入选UNWTO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亮相国际文化盛事法兰克福书展。


那么,究竟该如何让这座破败的古村焕发出新的生命?为回应这个问题,村庄文化团队在篁岭的山野村舍中耕耘雕琢15年。如今深具代表性的徽派古村落,曾是几乎被抛弃的荒村:旱季缺水,雨季洪涝,村舍破败,人去楼空。


从衰败的百年村落到"最美乡村",一路走来的确不易。90年代,第一次走进婺源县村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篁岭总设计师汪万斌视野中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这座古村建在山间陡坡之上,房屋零落参差,交通极为不便,村内可用地十分稀少,可谓"地无三尺平"。秋冬季节村民生活严重缺水,排水不畅,山体滑坡频发,篁岭逐渐沦为一个空心村。

自小习画的汪万斌,因采风写生而走遍这里,别人眼中衰败的古村,于他而言却有着独到的美:这座挂在山间的村落,拥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并保留不少传统徽派建筑风格的古民居。这些独一无二的文旅条件与不忍传统村落日趋衰败的乡愁,让汪万斌相信篁岭的可能性,最后决定全然投身到村落的保护与改造之中。

机会出现在2009年,地方政府正式编制了篁岭村整体搬迁安置规划,由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资对篁岭村进行整体搬迁,作为合伙之一的汪万斌参与其中。基于同济大学编制的《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他带领村庄文化团队,展开篁岭古村的整体设计与施工。


依山而建的独村形式与山地地形的特殊性,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带来极大挑战,旧有屋舍众多,再利用与拆除之间如何评估,拆改之后又如何保留原有的古村肌理?此外,该如何引水上山解决古村长久以来的干旱问题等?这些都是团队需要一一面对的状况。汪万斌带领团队及当地匠人走遍古村的各个角落,在第一线实践,从在地特质入手,以现实为依据寻找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基于篁岭村的情况,开创性地制定"保环境、屋上山、貌还原"的整体建设方案;在整体规划层面,以村落主干道"天街"为主轴,遵循"最低限度"的原则,不做大拆大改,保留村庄与自然交融的山居形式。通过保护性建设与古建异地搬迁活化的方式,重塑传统古村建筑形制,融入当代村旅生活的功能与内容,从本质上将限制转换为创新的条件,复现山居古村的自然禀赋与人文烟火气。

天街作为篁岭交通主道与游览主线,在改造初始面临交通动线混乱、道路泥泞狭窄、原有建筑陈旧破败等诸多问题。为篁岭营造最优的路径体验,这条村中"主干道"的布局至关重。




通过对老民居逐一排危与修缮,村庄文化将120栋原址民居修旧如旧,同时嵌入民宿、餐饮、展览等完整业态功能。

超越对建筑象征的表面保留,汪万斌认为,为古老建筑赋予新生,才是保留它们的最好方式。为此,他带领团队走访古徽州各地,探寻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通过异地保护重建、老屋"寄养"的形式,为篁岭"引入"20余座精美古民居。这些反映徽商精致生活的老宅,丰富了篁岭老村原本缺失的建筑典型性,使其成为婺源老建筑密度最大的村落之一,也是座没有围墙的古建"博物馆"。

除了建筑本身,建筑周围的环境梳理、道路、排水的考量与景观设计的一体融合,都经过设计建造团队的紧密配合与精心规划,以确保老宅的完善功能和可持续保护。新旧交接的民居古建沿地形排布,交叠构成天街极富空间体验性与古村烟火的氛围。同时,低调融入现代化的照明设计与街区景观优化,这条新生的古街与周围环境浑然相融。在古宅修复重建的过程中,汪万斌带领团队与当地匠人共同实践,活化一批传统建造工艺,祖先流传的技艺得以传承。而在传承之上,更以新旧结合,藏新于古的方式,将新旧结构与材料结合运用,整合空间的现代化功能、使用体验的舒适度与在地资源的联系。


建于山坡上的篁岭,村前和后山均被红豆杉、枫香、香樟等千棵古树簇拥,自然环境优越,但也存在旱季缺水,雨季内涝甚至山体滑坡的危险。如何在建设开发的同时,保护当地山水,结合建筑与既有景观优势,也是村庄文化在篁岭建设中的一大挑战。





2017年6月,篁岭遭遇洪灾,村内多处山崩造成大量植被冲毁,对环境带来难以修复的损害。改造工程需要针对性地恢复水毁的植被与环境,加入防水与引水工程,以改善基础设施。


地质灾害造成黄土碎石壅塞山谷,施工难度高,交通运输非常困难。设计团队化困境为机遇,巧妙利用滑坡后改变的地势,就势修建为篁岭第二条极具特色的街道"花溪水街"。为恢复水毁的植被和环境,设计团队在防洪工程基础上,采用传统营造方式修缮加固,排除可能的地质隐患,利用水利技术引水筑溪,历时两年,彻底解决篁岭的地质灾害与水源匮乏问题。



在解决场地基础问题之后,利用地形和水流优势沿岸造景,对村内道路交通进行科学改造与梳理,依地形高差将不同大小的房屋错落排布在花溪两边,人工开挖孔桩水泥浇筑基础,预埋各种管线,留好排水口。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尽可能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循环利用,将修整的痕迹降至最低。充分利用场地已有的材料如红土、毛石等,结合传统的建筑工艺,建构古朴灵动的多维度风景,与整个村落的氛围相协调。

作为入选"世界最佳"的中国乡村振兴的标杆项目,不止于保护修缮、融入现代功能、还原自然山居环境,村庄文化团队更通过内涵挖掘、文化灌注、业态整合等方式,提升篁岭的人文价值和乡村产值,而村民们已然成为这一乡建进程中的参与者和共享者。成长于婺源农村的汪万斌相信,真正为当地社区创造福祉,让乡人找回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才是乡村振兴与乡旅建设的终极意义。


在徽州的历史人文研究上,村落文化团队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深入研究传统民居样态。老宅异地复建与修缮涉及许多建造难题,与当地匠人通力合作,以极致匠心挖掘徽派建筑群的传统文化技艺,保护并修缮精美的建筑砖雕及木雕。同时,亦挖掘复现了酿酒、榨油、竹编等当地传统手工艺,将古村原有的生产加工作坊如水碓、油榨等,结合体验动线糅合成为具有记忆点的景观节点,为村落空间增添人文意趣。而大至一条街道的设计建造,小至一间民居里器物的展陈,背后都是设计团队常年扎根乡土,对当地乡村文化民俗的理解、提炼与再现。


民居也以古村文化元素为主线,遵循地域民俗文化特征,在保护基础上充分利用遗留闲置的生产、生活资料等资源,再现当地民俗文化。农俗"晒秋"藉由篁岭当地独特的山居建筑形态与绵延有序、五彩斑斓的丰收晒秋场景,形成篁岭独一无二的风景。农产品、非遗工艺、传统种植等地方业态,为原住民创造新的就业,并支撑稳定的原生态社区模式。

本土化的语言具备可识别的特色,与传统和文化产生更深层的链接。"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这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绵绵不绝的内在潜能。从设计到建造,从传承到创新,从挖掘到复现,村庄文化团队花上十五载光阴的设计实践,保留了百年村落篁岭的"形",更藉由古村价值赋能,将传统文化的"魂"传承下来。这座涅槃重生的徽派古村落,既让每位访客拾起乡愁,也为中国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的现代化村旅开发,提供全球适用的典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