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文:方志故事十九——永乐大典看方志
广西人文:方志故事十九——永乐大典看方志
广西现存的地方志,从明朝到民国时期,大约有二百八十多种,涉及范围广泛。按照行政等级划分,这些地方志包括通志、府志、县州志,类似于现在的省志、地区志、县志。有趣的是,在这些不同等级的地方志中,留存下来的省志和县州志较多,而府志相对较少。
虽然现存数量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前没有编纂过府志。在明清时期,广西区域内府一级的行政单位大约有十一二个,包括桂林、柳州、庆远、平乐、梧州、浔州、南宁、太平、泗城、思恩、镇安、归顺直隶州、鬱林直隶州等。这些地方都曾组织编写过府一级的地方志,数量不少,但最终留存下来的府志却相对较少。
地方志这种地方史籍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那时的记载内容还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地方专著,而是地理志的一种,主要记载地方的方域境界、山川物产、风俗民情。二十四史中的《地理志》就是这类记载的代表。
直到宋代,"地方志"这一专门的题材才开始形成。但真正使地方志定型为今天所看到的形制,是在明代。明代的地方志从各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的民政、军事、民情、地情,并形成了具体化的编纂体系,各级行政单位自上而下都有所编纂,如全国范围的一统志、省志、府志、州志,甚至还有边关志、村镇志等。
由于历史变迁,唐宋以前的地方志大多已经失传,现存的地方志主要是明代以后的,以清代为多,民国时期也有部分留存。最常见的地方志类型是通志、府志和县州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大典》中收录了大量地方志内容,其中对广西的十一府都有专门的词条,详细梳理了各府的历史沿革。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不仅记载了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演变,还深入描述了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如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河流湖泊等地情民情,形成了介绍广西地方人文特色的专著。
永乐之后,明清两朝官方对地方文献编纂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类地方志,特别是州县志,数量逐渐增多,为后人了解地方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