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航空应急救援架起“空中生命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航空应急救援架起“空中生命线”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PV43GFU0530G3Q7.html

航空应急救援凭借其快速反应、全域机动、立体救援的优势,在应急救援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国产装备的不断进步、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顶层指引的日益明确,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国产装备越来越先进

2014个架次、10648个试验点、3560个飞行小时……

历时两年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取证前试飞工作在2月28日迎来了尾声,AG600-1005架机在陕西蒲城民机试飞中心完成可燃液体排放表明符合性试飞,滑进停机坪稳步停好关车,标志着AG600取证前全部试飞科目圆满完成,向着适航取证目标又迈出关键一步。

从开展研发试飞到表明符合性试飞再到审定试飞三个阶段,在平原、丘陵、高原等场景均具备灭火能力的AG600飞机投水功能和效能得到了充分验证。

据专家介绍,AG600飞机是我国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根据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应急救援装备建设的发展现状,着重围绕满足森林灭火、海难救护等方面迫切需求而开发研制的一款应急救援航空装备。

航空救援力量体系需要高低搭配、远近结合、布局合理。AG600投入使用后,能补齐中远海没有航空救援装备的短板,并协同现役救援直升机,与救援船舶形成近、中、远海立体化救援网络,使我国应急救援装备体系更加完善。

想象“水陆两栖”装备在未来投用后的场景:飞机在接到救援指令后,立即携带必要的救援设备,飞往指定水域,进行盘旋搜索,目视并利用机载搜索探测设备,搜索相关水域,确定遇险人员方位、坐标,一旦发现遇险人员,将向上级机关报告当地水域和遇险人员情况;在天气和水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飞机可直接降落水面,着水救援,利用机载的机动救生艇等救生设备,靠近遇险人员,将其直接救助上机,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置。如因水面风浪过大,超出飞机水面起降能力,则可低空或超低空向遇险人员投送救生设备、药品、食物和水,增加其获救的机会,并采取其它措施实施救助。

除了AG600飞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航空装备正在大显身手。

2022年,1位速降爱好者在江西省上饶灵山风景区意外坠崖。事发地在山顶凹处,伤员意识清醒,但两边均为悬崖峭壁,救援难度极大。接到紧急求助任务后,AC311A直升机立即飞往上饶灵山。飞行员按照医疗救援转运操作标准进行规范飞行,确保伤者安全转运,整个救援过程用时不到2小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伤者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除了具备高原救援和海上救援能力的AC311A,7吨级中型直升机AC352也具备应急医疗服务和搜索救援能力,4吨级双发高原型民用直升机AC332则适用于高原、城市及地震、洪涝灾害等场景的搜索救援和医疗救护。

2024年,新舟60灭火飞机正式交付应急管理部,这是一款大中型固定翼应急救援飞机,最大载水量6吨,具备投水灭火、火情监测、通信指挥等多种功能,填补了我国固定翼灭火大飞机的空白。具备空中应急通信、人工增雨、海上救援等功能的翼龙-1E、翼龙-10H无人机也强化了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力量。

“科技发展推动了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进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卫锋表示,近年来,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在救援装备性能提升、信息获取与处理、创新救援方式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在应对灾害与紧急情况时更高效、更精准、更安全、更全面。

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

森林火灾救援、水上救援和紧急生命救护是航空应急救援的重要应用场景。

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航空应急救援在森林火灾扑救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快速将灭火人员和物资送达火场,并实施空中灭火作业。而水上救援也是航空应急救援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特别是在中远海区域,由于距离海岸较远,地面救援力量难以及时到达,航空救援成为主要的救援手段。此外,在一些紧急医疗救援场景中,航空应急救援能够为伤员提供快速、高效的医疗转运,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在这些重要应用场景中,除了要有“飞在空中”的救援力量,地面保障也必不可少。

通用机场是地面保障的重要力量。据中国AOPA通用机场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在册通用机场已达475个,其中取得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的机场111个,完成通用机场信息管理系统备案的机场(B类通用机场和仅供直升机起降的A类通用机场)364个。2024年全国通用机场数量较2023年增加26个,同比增长5.8%;与2022年相比增加79个,同比增长19.0%。

民航局在中提出,完善机场网络,支持支线机场完善通用航空保障设施,打造“次枢纽”;支持地方政府规划建设通用机场,加快建成“支通协同”的短途运输机场群。《规划》指出,到2025年将实现全国在册通用机场数500个(A、B类合计)的发展目标。此外,(CCAR-138)将于2025年4月1日起施行,将促进通用机场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通用机场成为应急救援的有生力量。

除固定的机场和通用机场外,还需要在城市广场、学校操场、大型停车场、公园等开阔场地,以及偏远地区的合适空地,规划临时起降点,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救援飞机能够就近降落。

在浙江千岛湖设有专门的水上直升机起降平台,在应对水上事故、旅游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方便直升机快速起降实施救援;在江西安福县,依托各乡镇政府、训练基地、各类学校操场等场地,在该县建成了16个直升机应急救援起降点,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搭建了一条“空中生命线”;在宝鸡眉县平阳湖广场,直径20米的直升机起降点附近50米处设有风向标、监控、应急救援箱和微型消防站等,能有效增强该县的应急处置能力。

有关专家指出,适度超前、统筹兼顾、协同融合、需求导向是应急救援直升机起降点的布局原则,既要优先完善直升机起降点基础设施,也要平衡市场服务和公共服务的需求。

构建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直升机起降点网络体系,对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大有裨益。在深圳,规划了123个直升机起降点、2个空中救援基地和1个航空消防站,主要面向医疗救护、抢险救灾和物资保障三类空中应急运输需求。起降点布局基于灾害风险类型、应急运输需求和应急疏散救援设施,目标是医疗救护类和抢险救灾类直升机起降点的响应时间分别达到15分钟和20分钟。

顶层指引越来越明确

根据,我国将加快构建大型固定翼灭火飞机、灭火直升机与无人机高低搭配、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应急救援航空器体系。推动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常态化部署,完善重型直升机、中小型直升机布局。引导、鼓励民航企业和航空货运企业建设具备一定规模的专业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增强快速运输、综合救援、高原救援能力。协同推动航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灾害事故多发地区的航空救援网络,加强直升机起降场地和临时起降点建设。

国家重视与政策支持,强化了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

近年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等文件陆续出台,将航空应急救援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方向,从宏观层面推动了体系的逐步完善。2019年9月,《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方案》印发,明确了航空应急救援5种能力和主要担负的8项重点任 务,提出构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完善应急救援航空网络、建设应急救援航空关键力量和完善应急救援航空保障条件等重大工程,使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内容更加具象化。

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中,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也正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航空应急救援事业,促进产业发展。按照《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方案》的规划部署,东北、西北、华北、华中、西南、东南6个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即将陆续建 成,航空应急救援保障基地随之投入使用。民航局2022年6月印发的中指出,到2025年底,全国开展航空应急救援的省份数量计划达到25个。全国统一部署大中型救援直升机数量由2018年的70余架增加至140余架。

除了,民航局在《中国民用航空应急管理规定》中明确了民航应急工作的分级响应制度,要求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组织协调相关单位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此外,民航局还支持航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油设施、维修保障设施和航材储备设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表示,航空应急救援不仅是防灾减灾的“空中生命线”,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基石”。应急管理部门、民航部门等相关部门之间已建立了航线快速审批、应急联动等更加紧密的协同合作机制,在信息共享、资源调配、联合救援等方面加强协作,形成了救援合力。

作为全国唯一的综合性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国家一级社团组织,刚刚成立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航空应急救援分会将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事业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将具备更强的灾害应对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民航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