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向死而生与柔性世界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向死而生与柔性世界观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eizhichao.info/%E3%80%8A%E6%80%95%E6%AD%BB%EF%BC%9A%E4%BA%BA%E7%B1%BB%E8%A1%8C%E4%B8%BA%E7%9A%84%E9%A9%B1%E5%8A%A8%E5%8A%9B%E3%80%8B06%EF%BC%9A%E5%90%91%E6%AD%BB%E8%80%8C%E7%94%9F-%E6%9F%94%E6%80%A7%E4%B8%96/

在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中,死亡恐惧占据着重要位置。面对死亡,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是选择"向死而生",还是专注于生活中的"小确幸"?本文将从哲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探讨人类如何面对死亡恐惧,并分析刚性世界观和柔性世界观的优劣。

在这幅画里,大多数人都在沉睡,根本没法看见死亡的真相,但是画里有一个年轻的女性是醒着的,她双眼睁开,直面死亡。听完前面几期内容之后,我们现在就有点像是画里这个女人一样,睁开双眼看见了死亡,那么面对死亡,我们又能做点什么呢?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死亡恐惧?

这个问题当然没有简单的答案。

哲学家的思考

首先,很多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我们不应该逃避死亡恐惧,而应该直面它。

如果接受我们必然死亡的现实,那反而可以减少我们对死亡的恐慌,而且还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这种态度,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换句话说,很多哲学家特别看不起上一讲说的那个"近端防御",看不起自欺欺人的"不是我,不是现在"。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人类采取了许多不同的办法来直面死亡。欧洲中世纪的僧侣们在他们的桌上放一个骷髅头。西藏的喇嘛们在举行仪式的时候会使用头盖骨做的碗,来提醒自己人生无常。东方和西方的一些圣人喜欢睡在棺材旁边或者棺材里。古希腊、古罗马的斯多葛哲学家把"凡人终有一死"这句话当做核心信条。

哲学家蒙田提出,死亡是一个不能躲避只能面对的敌人,他写过这样一段话:

让我们勇敢地站稳自己的立场,跟它战斗。为了消除它相对于我们的最大优势,我们要采取与通常完全相反的办法跟它斗争。让我们首先消除我们对它的陌生和无知。让我们跟它交谈,与它熟悉,让我们在头脑中最频繁地想到它。在任何场合中,我们都要把它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想象中。当我们骑乘的马匹失蹄的时候,当瓦片偶然从房顶掉落的时候,甚至当我们被小针扎伤的时候,我们都要立即考虑一下,并且询问自己:"要是死亡现在就到来了,我该怎么办?"

蒙田继续说:

即使在尽情欢宴之中,我们也必须时时想到自己生命的脆弱,从而不会让自己过分沉溺于欢乐之中。但是,如果我们有些闲暇,就要反思我们的欢乐也很容易导致死亡,而死亡也威胁着我们微不足道的人生欢乐。

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正在走向死亡的存在"。因为每个人都要经历各自的死亡,所以勇敢地认识和接受死亡的现实,并且真诚地活着,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事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者能够理解这些哲学家们的建议。向死而生的心理学原理,其实就是对比效应,就是用死亡这个最大的糟心事来对比生活里的糟心事,那么生活里的那些糟心事一下子就显得没有那么糟心了。这样一来,死亡恐惧反而会让你把日常生活过得津津有味。

从这个角度来说,哲学家的建议是靠谱的,也的确有很多人在实践这种生活方式。研究者也经常这么干。

但是,哲学家们建议的这种"向死而生"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它是有一些负面影响的。

存在主义抑郁

听过之前几期节目之后,我们知道,无意识里的死亡恐惧会让我们启动远端防御,也就是去拥抱自尊,拥抱价值观,或者换个说法就是,我们会更迫切地去寻找人生意义。

但是,人生意义不是那么容易找寻的。如果找不到呢?

实际上的确有很多人会老是强迫性地追问:我活着为了什么?我的人生意义在哪里?追问来追问去,又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于是就陷入了虚无,觉得人世间的一切事物根本都没意义,自己活着也没有意义。这时候,这个人就陷入了一种特殊的抑郁状态,叫做存在主义抑郁。

所以,有些人如果听从哲学家们的建议老是去直面死亡,那么,第一个可能的负面影响就是,他们会有陷入存在主义抑郁的危险。

心理咨询里有一个流派叫做存在主义疗法,它就是专门针对这种存在主义抑郁的。这种疗法的主要手段是帮病人培养一种不那么宏大的人生观,鼓励他们把精力集中在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事务上,也就是多关注一些生活里的小确幸,少关注一点人生意义。你看,这种建议跟前面那些哲学家就有点争锋相对的意思了。存在主义疗法本质上就是让患者启动近端防御,用日常事务来把死亡的念头从意识里挤出去。

从这种争锋相对里,我们也能看到,应对死亡恐惧,可能是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的。是要向死而生,还是要多多关注日常生活里的小确幸,这两者之间该怎么权衡,这因人因事而异,得靠你自己去琢磨。

刚性世界观与柔性世界观

哲学家提出的"向死而生"这种建议还有第二个负面影响,那就是让人变得狭隘。研究者在前面几期节目里讲了很多实验都揭示出同样的模式,那就是潜意识里的死亡恐惧会让人变本加厉地拥护自己的价值观,变本加厉地排斥、贬低跟自己不一样的价值观。显然,这很可能不是好事。

在1941年的一部经典恐怖电影《狼人》里,有这样一段台词:"对于一些人来说,生活很简单。他们自己会决定这是好的,那是坏的……世界上没有灰色和阴影,一切事物只有黑与白两色……而现在,我们中间的其他一些人则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是多面的、复杂的事情;我们试图尽力去看清事物的每一面,但是我们看到的越多,我们就越难以肯定各种事物和人的是非、黑白与对错。"

这段台词反映出的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一种是刚性的,一种是柔性的。

刚性的世界观就是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只有我信仰的才是绝对真理,其他一切信仰都是歪理邪说。这种世界观对于抵御死亡恐惧是最有效的。但这种非黑即白的信仰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不计其数的暴行和杀戮。

刚性世界观的对立面是柔性世界观。柔性世界观承认世界的模糊与含混;它承认所有的信仰和信条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虽然拥有柔性世界观的人们也会非常严肃地对待他们自己的信仰,但是他们愿意开放地接受别人的观点,不会认为真理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显然是一种更有利于合作、更有利于化解冲突的世界观。可这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柔性世界观看来,人世间的一切意义和价值都是含混不定的,所以持有柔性世界界观的人内心经常有一种非常不确定和不安的感觉。

于是呢,我们就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刚性世界观可以给我们提供充分的心理安慰,但也会让我们变得盲目和狭隘;柔性世界观也许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慈悲,但反而会增加我们对死亡的焦虑。

是要"向死而生"还是要"小确幸",那是一种权衡,而这里的"刚性世界观"和"柔性世界观"也是一种权衡。坚守自己认可的价值,和包容他人之间能否两全?这个问题同样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你得自己去摸索你的那个平衡点。

结语

到这里,关于死亡恐惧这个话题和《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这本书里的重要知识点,就全都讲完了。研究者之前在节目里挖过一个坑,说研究者打算做一个叫做"死亡与意识"的专题。讲完《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这本书呢,填坑的步子算是迈出第一步了。

我们聊了这么多的死亡恐惧,但其实把它的核心给略过去了,那就是最早那期节目里提到的意识。正是因为我们有意识,知道自己是一个时空中的存在,所以才那么惧怕以后将不存在。没有意识,就没有死亡恐惧。

意识,是一个研究者更感兴趣,也比"死亡"还细思极恐的话题。它涉及到哲学,涉及到"存在"这个终极命题。哲学家、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对意识的思考,已经得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猜想与结论。所以,"死亡与意识"这个话题,还未完结。我们将来再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