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来财》:一首让中外网友审美"割裂"的神曲
《八方来财》:一首让中外网友审美"割裂"的神曲
广东说唱歌手揽佬的《八方来财》在全球范围内走红,引发了国内外网友的热议。这首歌在国内被批为"降智神曲",而在国外却收获了大量粉丝,甚至有外国网友将其称为"人类音乐的巅峰"。这种评价上的巨大差异,反映了文化审美差异和音乐传播规律的复杂性。
在Spotify上,揽佬的每月听众高达43万。要知道,我国著名rapper马思唯选手只有区区18万。
YouTube的评论区更是清一色的彩虹屁。他们说《八方来财》是人类音乐的巅峰,是人类艺术的巅峰。还有外国网友用机翻中文表达对这首歌的热爱:"你的音乐让我更接近天堂,爱来自波兰、挪威、俄罗斯。"甚至还AI自己的喵咪,让它开口唱揽佬的歌。
反观国内,周王陶林也没能幸免于难。周杰伦和王力宏的专辑被换上了歌手揽佬的迷人微笑。"我们背对背拥抱"变成了"我们背对背来财","爱我还是他"成了"爱我还是财"。当然这两句一定是肯定的。
单看数据,揽佬已经是华语乐坛顶流创作人。网易云甚至达到了恐怖如斯地150w+点赞、3w+评论。但在中国,一切全截然相反。大家的评价就一个字——烂。网友一致认为《八方来财》"像是吃了拼好饭中毒写出来的""爱听这首歌的人小时候肯定发过高烧"就连揽佬的血统都挑起了广府内战。广东三大民系都拒绝认领。
在国内被喷成筛子,但在国外,揽佬却被捧上神坛。同一首歌,为何国内外评价如此割裂?为何中外对这首歌的审美如此割裂?
心理层面看,这跟文化的审美差异有关。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含蓄、和谐、对称等审美标准,过于鲜艳、夸张或直白的元素会被认为是土俗、上不了台面的。《来财》的主题特别明显,就是快点来钱。对于谈惯了高雅、情操的国人来说,这首歌简直是"俗到辣耳朵"。而不少外国网友直接机翻,用大白话式的语言把歌词展现了出来。对于他们而言,直接谈钱有什么不可以?炫耀自己有钱、想要钱一直都是欧美歌曲中的主流主题之一。你要是藏着掖着,他们反而觉得你不够honesty,不把他们当朋友。
其次,《来财》mv里的形象都是什么花衬衫和大金链子。不少网友都直言给人一种底层混混的感觉,不入流。而外国的说唱形式,恰好都是这种。毕竟我们随手打开一个外国rapper的mv,里面可能全是豪车、皮草和大金链子。更何况,揽佬这首歌还有别于其他西方说唱。西方说唱歌手喜欢在歌里炫耀自己有多少钱,但揽佬是祝福大家"金山银山全都有"。格局一下就打开了。难怪美国网友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的说唱歌手不像揽佬那样有深度?
而且,在跨文化交流中,拥有一些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身份标识,进而产生一种优越感。因为通过接触这些文化元素,可以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视野和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给自己贴上一个文化身份的标签,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优越感。《八方来财》是美国孟菲斯说唱风格,但是实质内容却是广府文化。尤其是MV,非常有黑社会气质,又是易经,又是八仙桌,又是烧香拜佛。而黑社会江湖文化在海外一直非常吃香,老外也非常愿意模仿东方黑道。《今生缘》和《一剪梅》也是如此。并非神曲,但其中的东方气质却吸引了老外,所以才发起了一系列模仿挑战。
从音乐角度来看,语言障碍的硬伤反倒让《八方来财》在海外畅通无阻。隔着一层语言障碍,老外只能听懂曲,只要旋律、节奏符合他们的胃口,基本上就能火起来。拿揽佬来说。抛开歌词不谈,他的编曲其实还蛮有创意的。《八方来财》前奏采样是仁顺伊在1987年的老歌《黑胶上的甲壳虫》,更火的那首《因果》,前奏采样了86版《西游记》里的天庭专用BGM。听到这,谁的DNA不动?但国人没有语言障碍,直接入耳,我们不仅能听懂,还会审视你到底写了什么。歌词后半部分的四字成语串烧也是让人不知所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南东北,西北西南。百事可乐,千事吉祥,万事如意,顺风顺水。不押韵就算了,很多还只是为了凑四字吉祥话自己编出来的。
难怪有网友锐评:"我奶说梦话唱得都比他好听"。
全球音乐圈,集体进入"抽象时代"?现在,全球乐坛都处于一个"错位时代"。即口碑与流量错位,期待与现实错位,总结成两个字就是——抽象。戳爷从清纯阳光,变成了穿着性感,在mv里跳热舞的基佬。国内外的不少歌手们在创作也不再有情调,从曲到词都很直接,甚至还有些莫名其妙。事实上,音乐"抽象化"是个普遍现象。说唱尤其是重灾区。比如诺米的《谢天谢帝》,主打歌词抽象。让人难绷的歌词、煞有介事的表情、意义不明的动作、抽象的分镜、粗糙的直出原片……蕴含着一种未被九年义务教育玷污过的纯净。而揽佬则聚焦在了自己的音乐形象上。纵观他的作品,《大展宏图》《香车豪宅》《戒色》《社会天使轮》……光看歌名你就能清晰勾勒出一个头戴大金链、脚提大拖鞋、身穿热带小衬衫的南方捞钱仔形象。
当流量和口碑错位,音乐人们的目标就只剩下作为"人"的独特性。积极点看,这算是一件好事。因为在传统唱片时代,个性是要被隐藏起来的。李宗盛20多年前就写过,"写一首皆大欢喜的歌越来越难",因为每个人都要按照唱片公司的框架和规则去创作,既要讨好听众,又要讨好公司。但是现在,"皆大欢喜"早就不存在了。"共鸣"不是单一的共同记忆,而是更为个人化的体验。只要与目标受众深度连接,即便流量不高也能养活自己。
但这也在另一方面助长了"烂歌"的气焰。在这个抽象为王的时代,只要烂出风采,就能拥有一方天地。你觉得它low,但人家完成了音乐人格的再塑造,通过极富张力的个人形象和音乐曲风,精准捕获了一批粉丝、实现了商业成功。是好是坏很难评。但与其揪着喷low,不如直接点个"不喜欢",这样自己的世界可以清净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