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透过7位女性作家,解锁文学世界新角度
《巴黎评论》:透过7位女性作家,解锁文学世界新角度
《巴黎评论》的女性作家专刊收录了16位女性作家的采访记录。本文精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7位,通过她们的独特视角,展现文学世界的另一面。
现实版“丹麦女孩”简•莫里斯
英国作家简•莫里斯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她曾在英国皇家枪骑兵团服役,在牛津大学深造,并为《泰晤士报》工作,亲历了人类首次登顶珠峰的历史时刻。26岁时,她凭借《我眼中的美国》等作品获得国际声誉。更令人惊叹的是,莫里斯成功完成了性别转换手术,从男性转变为女性,成为了一位兼具丰富人生阅历与文学才华的女性作家。
简•莫里斯
天赋异禀的希拉里•曼特尔
英国作家希拉里•曼特尔是文学界的天才代表。她的代表作包括《狼厅》《提堂》等,她也因此成为了英国历史上首位两次获得布克奖的女作家。曼特尔的写作天赋令人羡慕,十几岁时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真正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天才作家。
希拉里•曼特尔
非洲丛林里的丹麦玫瑰——伊萨克•迪内森
丹麦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代表作《走出非洲》是国际文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并被改编成电影,获得了8项奥斯卡奖。迪内森之所以选择书写非洲,是因为她曾在非洲长期生活,经营过自己的农场和咖啡种植园,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
伊萨克•迪内森
有强迫症的作家——琼•狄迪恩
美国作家琼•狄迪恩以其独特的写作习惯而闻名。她的代表作包括《向伯利恒跋涉》《白色相册》等,其中自传《奇想之年》获得了200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狄迪恩患有强迫症,每天写作时需要重写前一天的部分内容,就像电视剧的前情提要一样,她说:“这让我战胜早晨写作前面对一片空白的恐惧。”
琼•狄迪恩
停笔20年也不被埋没的天才——娜塔莉·萨洛特
娜塔莉·萨洛特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化学家,母亲是作家,外祖父是沙俄时期唯一的犹太教授。她在12岁时创作了处女作,但因受到邻居的嘲讽而辍笔12年,直到32岁才重新开始写作。她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四种语言,代表作包括《童年》《向性》《唤醒》等。
娜塔莉·萨洛特
有个好爸爸的幸运儿——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代表作包括《哈德良回忆录》《苦炼》《东方集》等。其中,《哈德良回忆录》采用第一人称信件体,注重思想与情感的呈现而非情节发展,给文学界带来了新的启发。她的父亲曾自费帮助她出版书籍,这对年轻的作者来说是极大的鼓励。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被拉黑又怎样——多萝西•帕克
多萝西•帕克是一位屡遭挫折却愈挫愈勇的作家。她因不迷信被修道院开除,因调侃赞助商被《名利场》解雇,又因参与政治事件被好莱坞拉黑。然而,这些挫折并未阻止她在文学道路上前进。她的代表作《高个金发女郎》获得了当年的欧亨利最佳短篇小说奖。
多萝西•帕克
通过这些文学大家的创作历程与独到见解,我们得以窥见文学世界的独特魅力。每位作家在创作低谷时的挣扎与坚守,以及灵感迸发时的炽热与激昂,都为我们展现了文学创作的真谛。正如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和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些独特的创作理念不仅革新了文学表达,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些访谈中找到自己与文学的链接,重新审视创作的意义,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