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戏剧元素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运用戏剧元素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戏剧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本文从理论依据、实践调查到具体教学策略,全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戏剧元素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戏剧可以追溯到杜威“在做中学”的理论,边做边学,有助于学生经验的学习和观点的表达,活动中更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动手操作。法国作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也提出“在戏剧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把戏剧的元素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活动中,侧重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活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
运用戏剧前期的调查数据
为了充分调动一切教育戏剧因素,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思,发现世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笔者以四年级八个班级362名学生为样本做了前期的活动调查。
从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教育戏剧比较感兴趣,不少学生希望语文课堂有变化,不仅仅是采用传统意义上的一问一答、个别朗读、整体朗读等单调的形式。大多数学生希望有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短剧表演等多样的课堂模式,这些课堂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认为戏剧元素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堂生成即兴表演,之后再记录下来。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学生习作有素材,言之有物。因为学生参与表演的情绪饱满,习作时学生的兴趣就高。同时,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创编剧本的过程中能够提高文本朗读水平,提高倾听专注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戏剧元素融入语文课堂,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创编戏剧类篇目的确定
为了将戏剧元素有效地融合到小学语文课堂,根据新课标中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统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以及小学生生理和心理情况等综合因素,笔者初步确定戏剧融入语文课堂的课文篇目。
低年级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小松鼠找花生》《猴子捞月亮》等;中年级以神话故事、历史故事、革命故事为主,《精卫填海》《西门豹治邺》《小英雄雨来》等;高年级以长篇文学的节选为主,《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还有外国名著节选《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小古文字数很少,意蕴丰富,是学生创作剧本和排演的好题材,主要篇目有《自相矛盾》《两小儿辩日》《伯牙鼓琴》《杨氏之子》等。
无论是童话、寓言,还是小说等不同题材的课文,想要融入戏剧元素,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要引人入胜,故事中的人物要个性鲜明。但是,无论如何创编剧本,故事的中心思想都不能改变,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都不能改变。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力发展:课堂运用戏剧的策略和意义
(一)戏剧促进语言力
戏剧表演的第一大艺术语言,是台词。所谓“台词”,是指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独白、对白、旁白、画外音等。戏剧表演需要学生通过语言来塑造角色形象,在情境中对话,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
1.情境对话,提升语感
听得明白别人的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才能有效沟通。有效沟通需要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戏剧表演就是这样的语文实践。
《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父亲李大钊被迫烧掉很多资料,“我”很好奇。于是,“我”问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一向和蔼的父亲却不让问。原文:“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的语言没有明显的语气提示。教师让学生和“爸爸”进行了两次对话,一次是温柔的,一次是严厉的。从两次不同语气的对话中,学生比较之后不难发现,父亲的语言此处应该是严厉的,和平时的慈祥形成反差,他的异常举动让“我”感受到局势的紧张,感受到事情非比寻常。在军阀混战、白色恐怖之下,军阀到处抓捕进步人士,社会环境特别紧张,革命人士处境特别艰难。教师创设两种情境对话,对比演练能使学生明白李大钊的处境危险,没有语气的提示,也能够感受到紧张的氛围,在情境对话中加强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敏锐度。
2.借助道具,感受人物形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短篇小说《桥》主要讲述在洪水来临之际,村支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故事。在体会村支书人物形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这座“桥”上做文章。三块60厘米的地面瓷砖并排排列,就成了一座独木桥,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桥下是波涛汹涌的洪水,一次只能通行一人。学生都是群众,排成一列长队。一开始“群众”闹哄哄,村支书的指令还没有传达,几个“群众”被挤下了桥,掉进了“洪水”中。“导演”重新排演,越是危急,村支书的语言越要简短有力,指令明确,“群众”才能听得见、听得清,才能有序撤离。借助“桥”这一道具,再现洪水来临时的逃生场景,大家就能切身感受情况危急;从村支书的语言感受其德高望重,一声胜万言;感受村支书的忠于职守,让群众优先通过生命之桥……巧借道具,还原故事中的环境,对于理解故事情节、品读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
3.创编剧本,加深文本理解
借助创编小说剧本作业这一教学策略,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妒忌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作为有多年水上作战经验的都督,应该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他明知故问,想让诸葛亮陷入他的圈套——短时间内制作不完十万支箭,乘机处死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在神机妙算之下,同意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作者没有在人物的语言前面加修饰语,人物的心情怎么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何去体会?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编剧本,把人物形象塑造出来。
周瑜(很着急):孔明先生,我们即日要与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不紧不慢,摇了摇羽毛扇):水上交战,当然用弓箭最好。
周瑜(嘴角轻轻上扬):先生和我想的一样啊!(面露难色)但是,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诸葛亮停了停,摇摇羽毛扇,没有表态。)
周瑜(往前走两步,语气稍急):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看了看天空,计上心来,马上拱手):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急切地):越快越好啊,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挺了挺胸,咳嗽一声):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肯定延误大事。我只要三天。
周瑜(眉头稍蹙,疑惑:十天已经是我故意为难他了,三天?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先生,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啊。
诸葛亮(左手背后,右手握羽毛扇,坚定地):我怎么敢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周瑜欢喜地出了军帐,自言自语:都说诸葛亮聪明,我倒要看看他有多聪明,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到时候我再来定他的罪。)
学生通过创编剧情,补充了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和动作,就能理解周瑜作为水军都督别有用心、心胸狭窄和诸葛亮的知晓天文、神机妙算。人物形象在创编剧本后跃然纸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戏剧发展思维力
剧本中的人物用什么语气表达?他出场的时候加上什么动作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形象?创设什么情境?需要什么情感的音乐?一系列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揣摩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质疑修改:发展思维批判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一本好的剧本也需要多次修改。学生先根据课文的中心,创编剧本,在剧本中揣摩人物的形象,推敲故事情节。怎么排演、如何创编既符合原来的文本,又有创新?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语言的思考和组织能力。对文本独立的思考,发现问题、修改文本等一次次的训练,在真实情境中演练,更容易发现文字的逻辑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文中,孔君平看到杨氏之子端来的杨梅,想用姓氏做文章,从而调侃杨氏子。杨氏子的作答干脆利落,也在姓氏上做文章,反驳孔君平。
原文: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第一次改编《杨氏之子》:
孔君平(指着桌上的杨梅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啊?
杨氏子(立即):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
这样的台词编写,是古文的直译,从知识点上看不出错误,却很难让人听出来这是双方在用姓氏做文章。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如何让别人一听就知道孔君平是在用姓氏做文章,杨氏子一听就能听出来对方的意图,并且回击对方?”学生进行了小小的改编:
孔君平(指着桌上的杨梅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果子啊?
杨氏子(立即):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孔)家的鸟儿啊。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思考简单的两句中各加了一个姓氏,这样能让听众一下子明白表达意图——杨氏子不仅听明白了孔君平的话,而且“以牙还牙”还击了孔君平,体现了创编剧本的作者对这句话的批判性思考,更体现了他对这句话的组织能力。在改编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对文字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
2.即兴表演:发展思维创造力
小古文语言简练,教师可以借助小古文培养学生的二次创作能力,创编剧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剧本表演。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原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即兴创作表演。看到同伴掉入大缸,大家一哄而散,会有什么表现?学生发挥想象,即兴表演,有的抱头大哭,有的边跑边叫“救命啊,有人落入水缸了”,有的大喊着“妈妈,妈妈救命啊”……司马光立在原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立即朝着一块石头走去,双手捧起石头,朝着大水缸砸去。学生表演了众人慌乱逃窜的样子,众人越是惊慌,越能衬托司马光的临危不乱,更能突显人物的冷静沉着、机智勇敢。
语文教学最终服务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在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戏剧创作、表演,用来辅助加深理解文本,发展了创造思维力。
3.想象比较:发展思维辨析力
学生对相关文本比较评析,寻找各自的重难点,可以同中求异,也可以异中求同,寻找出规律,赏析不同的语言表现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辨析力。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中有一段看似不合常理的对话,但是,学生在朗读对话的时候并没有读出哪里不合常理。于是,教师呈现小说前面桑娜担心丈夫的一段话:“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学生反复读,把担心之情读出来,教师乘机让学生想象:“如果此时丈夫出现在桑娜面前,桑娜会怎样?”学生大胆地说:“桑娜会一把抱住他,深情地说:‘谢天谢地,你终于回来了。’”学生经过想象演绎,对比阅读,发现这才是桑娜的正常反应。学生于是发现了不合理:丈夫进门了,桑娜竟然没有发现;丈夫和她打招呼,她却不冷不热地说:“哦,是你!”这反常的背后是,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因为自己家五个孩子,吃不好,穿不暖,汹涌澎湃的夜晚丈夫还在打鱼,正是因为太穷了,她才不知如何和丈夫开口收养邻居孩子的事情。
学生对桑娜的人物举动进行想象、比较之后,通过辨析,感觉人物的异常举动都是事出有因,实在是太穷了,家里条件不允许再收养孩子了。她的举动异于常态,又合情合理。想象、比较之后,学生的辨析力得到了发展。
(三)戏剧提高审美力
语文学习中融入戏剧元素,先要反复诵读人物语言,从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感受语言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
1.反复读:发现语言多样美
学生在改编、排演剧本之前,反复诵读相关段落,能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人物鲜明的形象。
“武松打虎”这个情节是《景阳冈》这篇课文的高潮所在。经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发现老虎的惯用伎俩是“一扑”“一掀”“一剪”,这三个动作干净利落,又不失威武力量,武松在措手不及的时候,只是“一闪”“一躲”两个动作,语言干脆,写出了武松反应灵敏、动作迅速。武松武艺高强的形象就是通过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的。
有时,课文中的语言不是这么简洁,而是连续“重复”使用。如《猴王出世》中美猴王一直会连用两个相同的词语,如大家在想找个猴进水帘洞,他连说“我进去!我进去”;进了水帘洞,人家问他水有多深,他连说“没水!没水”等。连用相同的词语是重复吗?反复诵读,再加上表演这一段,学生发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连说相同的话,一次比一次语速快,恰恰能说明这只猴子的脾气很急躁。正是作者用语的精妙,把猴子的形象描绘得很形象,学生才能在情境中感受猴子率真的性情。
学生反复品读,无论是简洁的语言,还是看似重复的语言,恰如其分地感受了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美,美的各不相同。
2.多面看:欣赏人物形象美
在斟酌语言文字、创作剧本之后,学生多次修改剧本,感悟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狼牙山五壮士》里视死如归的五壮士、《王戎不取道旁李》中聪慧的王戎。
人物形象不仅是单一的,还是多面、丰富的,如《景阳冈》中的武松,他力大无穷、武艺高强,同样是爱喝酒、爱面子、固执己见。在排演剧本后,人物的形象变得丰满而多样。
人物形象有时还是发展变化的,需要前后勾连着看,发现人物的变化。如《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一开始调皮捣蛋,欺负小动物,爱搞恶作剧,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被小狐仙缩小,被动物嘲笑、奚落和报复。后来,他开始担心父母的大鹅飞走,担心父母伤心,开始体谅父母。这些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引导着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作品中人物高尚的情操,展现了人物鲜活的生命力。学生在品读语言、表演对话中体验什么是美,感受心灵美、精神美、形象美。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在丰富的语文戏剧活动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通过主动地积极参与,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地沟通、交流,发展学生批判、辨析的思维力和创新力。
参考文献
[1]郭明晓.教室里的新教育戏剧[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
[2]胡晶晶.戏剧化教学:构建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课堂场域[J].语文天地,2023(8).
[3]苏敏.戏剧表演与课堂教学的三维融通[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