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关于岳阳楼的诗
十首关于岳阳楼的诗
岳阳楼,这座屹立于洞庭湖畔的古建筑,不仅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更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无数诗人的情感与哲思。以下是十首描绘岳阳楼的诗歌,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岳阳楼的壮美与内涵。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的《登岳阳楼》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开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向往和对岳阳楼的亲临感受。诗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洞庭湖的辽阔与岳阳楼的高耸,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则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以“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展现了岳阳楼的宏伟与洞庭湖的壮阔。诗中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则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崔珏《岳阳楼晚望》
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
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
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
何事黄昏尚凝睇,数行烟树接荆蛮。
崔珏的《岳阳楼晚望》以“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开篇,描绘了洞庭湖的浩渺与岳阳楼的宁静。诗中的“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则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刘长卿《登岳阳楼》
行尽清溪日已蹉,云容山影两嵯峨。
楼前归客怨秋梦,湖上美人疑夜歌。
独坐高高风势急,平湖渺渺月明多。
终期一艇载樵去,来往洞庭深处过。
刘长卿的《登岳阳楼》以“行尽清溪日已蹉,云容山影两嵯峨”展现了岳阳楼的秀丽与洞庭湖的神秘。诗中的“独坐高高风势急,平湖渺渺月明多”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孤独的深刻体验。
陈与义《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以“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开篇,描绘了岳阳楼的宁静与洞庭湖的柔美。诗中的“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则流露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变迁的哀叹。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开篇,展现了洞庭湖的宁静与岳阳楼的高远。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岳阳楼的赞美。
张孝祥《过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张孝祥的《过洞庭》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开篇,描绘了洞庭湖的宁静与岳阳楼的秀美。诗中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则充满了诗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开篇,展现了洞庭湖的宁静与岳阳楼的秀美。诗中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充满了诗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范仲淹《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以“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开篇,详细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体验。文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展现了岳阳楼的宁静与美丽,而“不因外界事物而喜悦或悲哀,身处朝堂之上,忧国忧民;退隐江湖,则忧国忧君”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岳阳楼的自然美景,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们对国家、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岳阳楼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