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编制应急预案?这份指南请收好

创作时间:
2025-03-24 16:34:2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编制应急预案?这份指南请收好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20729A08CNZ00

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如何编制一份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本文将从应急预案的定义、分类、编制要求、注意事项、程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制定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对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各个方面预先作出详细安排,明确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之后及现场应急行动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是成功处置各类突发事故、最大程度地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免受损失的重要保障。

条文释义

新安法规定:

第八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第八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九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未按照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者未定期组织演练的。

名词解释

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综合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专项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具体事故类型而制定的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包括危险性分析、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应急处理程序和措施等内容。风险种类少的生产经营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实际需要确定是否编制专项应急预案。

现场处理方案

根据不同事故类别,针对具体的场所、装置或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理措施,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处理程序、应急处理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现场处理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岗位操作规程以及危险性控制措施,组织现场作业人员进行编制,做到现场作业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经常进行演练。

编制应急预案应符合的基本要求

  1. 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2. 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3. 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4. 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5. 有明确、具体的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6. 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需要;
  7. 应急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应急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8. 应急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编制应急预案的注意事项

预案内容要“全面”

内容上,不仅要包括应急处置,还要包括预防预警、恢复重建;不仅要有应对措施,还要有组织体系、响应机制和保障手段。

预案内容要“准确”

预案务必切合实际、有针对性。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演变规律,针对本企业风险隐患的特点和薄弱环节,科学制订和实施应急预案。预案务必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

预案内容要“适用”

预案内容要“适用”,也就是务必切合实际。应急预案的编制要以事故风险分析为前提。要结合本单位的行业类别、管理模式、生产规模、风险种类等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同行业的事故经验教训,在充分调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救援方案,确保应急预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预案表述要“简明”

编制应急预案要本着“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原则。要抓住应急管理的工作流程、救援程序、处置方法等关键环节,制订出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真正管用的应急预案,坚决避免把应急预案编成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冗长繁琐、晦涩难懂的东西。应急预案是否简明易懂、可操作,还要广泛征求并认真听取专家和一线员工的意见。

应急责任要“明晰”

明晰责任是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要切实做到责任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流程牢记在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一旦发生故事时实施有效、科学、有序的报告、救援、处置等程序,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预案内容要“保鲜”

预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务必持续改进。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作业条件、人员更替、外部环境等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实现动态管理。预案不是孤立的,务必衔接配套。各级各类企业都要逐步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报备管理制度,实现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关联单位、企业内部之间预案的有效衔接。企业预案“保鲜”可以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下列三项工作:

  1. 评审现有应急预案;
  2. 评审周边地区、企业的相关预案;
  3. 评审政府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要“衔接”

应急救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般情况下,要涉及企业上下、企业内外多个组织、多个部门。特别是不能完全确定的事故状态,使应急救援行动充满变数,使应急救援行动在很多情况下必须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援。因此,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必须按照“上下贯通、部门联动、地企衔接、协调有力”的原则,将所编应急预案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与相关应急预案进行有机衔接。

  1. 政府应急预案的衔接

首先,要在评审企业预案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在评审辖区企业应急预案的基础上,优选确定编制预案对象,并从程序上、具体操作上进行有机衔接。同时,要对部门应急预案、相邻地区的预案进行评审,从职责、内容到程序上实现有机衔接。特别是对于跨区域、跨部门联动,必须保证联动措施具体,且能保证联动的及时性、迅速性、可行性、有效性。

  1. 企业应急预案的衔接

首先,企业上下的各项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要进行充分沟通,从纵向上实现良好衔接。其次,企业的相关部门的专项应急预案组织要进行充分沟通,良好衔接,特别是从指挥职责、人力调用、物资调用、装备调用上,努力减少中间环节。要实现相互协作、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务必事先达成一致,将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程序繁杂等影响救援效率与效果的现象事先化解掉。最后,企业的应急预案,要评审所在地政府的应急预案,在职责、内容与程序上实现有机衔接。

  1. 政府和企业应急预案的相互衔接

由于当前应急预案文体体系还处在一个初步形成的阶段,在应急预案的操作体系上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动态互评的原则,不断加以改进,做到良好衔接。大可不必考虑以谁为主,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先制定,谁及时告知对方 ,后者则对双方的预案进行评审,把衔接问题处理好后,再将最新版预案告知,做到相互知晓。对于暴露出的问题,双方应及时沟通,协商解决,达成共识。但是,由于企业是应急预案对象的主体,因此企业要首先主动做好与地方政府衔接工作,确保企业应急预案与地方政府预案协调联动。政府、企业预案的相互评审,是一个相互沟通、加强衔接、完善预案的动态过程。决不能出现政府以权力部门自居,既不主动与企业应急预案进行衔接,而且对企业要求衔接的举措(比如企业索要政府相关领导、部门的联系电话号码等事宜)也不予支持的现象。已经发生的应急救援行动事实证明,这种衔接不良的问题,极易延误联动时间,错失最佳的抢救时机,成为应急救援行动的硬伤。

应急预案相互衔接工作流程示意图

应急预案要“演练”

预案只是预想的作战方案,实际效果如何,还需要实践来验证。同时,熟练的应急技能也不是一日可得。因此,必须对应急预案进行经常性演练,验证应急预案的适用性、有效性,发现问题,改进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不断提高预案的质量,而且可以锻炼应急人员过硬的心理状态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预案改进要“持续”

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通过培训和演练及时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要根据安全生产形势和企业生产环境、技术条件、管理方式等实际变化,与时俱进,及时修订预案内容,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编制应急预案的程序

  1. 成立预案编制工作组

结合本单位部门分工和职能,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开展预案编制工作。

  1. 资料收集

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应急预案、国内外同行业企业事故资料、本单位安全生产相关技术资料、企业周边环境影响、应急资源等有关资料。

  1. 风险评估

主要内容包括:

  1. 分析本单位存在的危险因素,确定事故危险源

  2. 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3. 针对事故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 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4. 应急能力评估

从应急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与装备等方面,对本单位的应急能力进行客观评估。

  1. 编制应急预案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组织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应注重预案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与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预案相衔接。

  1. 应急预案评审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或论证。评审分为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内部评审或论证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本单位组织有关专家或技术人员进行,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部门派员参加。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能够经过演练对应急预案进行论证。应急预案评审或论证合格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备案,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实施。

应急预案的内容

综合应急预案

  1. 总则:说明编制预案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工作原则。
  2. 风险描述:描述本单位存在或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种类、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等。
  3. 组织机构及职责:明确本单位的应急组织形式及组成单位或人员,可用结构图的形式表示,明确构成部门的职责。应急组织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设置相应的应急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4. 预警及信息报告:包括应急预警和信息报告。
  5. 应急响应:包括响应分级、响应程序、处理措施、应急解除。
  6. 信息公开:明确向有关新闻媒体、社会公众通报事故信息的部门、负责人和程序以及通报原则。
  7. 后期处理: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生产秩序恢复、医疗救治、人员安置、善后赔偿、应急救援评估及应急预案修订等内容。
  8. 保障措施: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队伍保障、物资装备保障、其它保障。
  9. 应急预案管理:包括应急预案培训、应急预案演练、应急预案修订、应急预案备案、应急预案实施。
  10. 附件:包括有关应急部门和机构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规范化格式文本、关键的路线和标识和图纸、有关协议或备忘录。

专项应急预案

  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和事故危害程度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具体防范措施。
  2.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根据事故类型,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以及各成员单位或人员的具体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能够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主要负责人职责;
  3. 处理程序:明确事故报告程序和内容,报告方式和责任人等内容。根据事故响应级别,具体描述事故接警报告和记录、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应急指挥、资源调配、应急救援、扩大应急等应急响应程序。
  4. 处理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和事故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明确处理原则和具体要求。

现场处理方案

  1. 事故危险分析:
    a) 经过危险性分析,列出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b) 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c) 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d) 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2. 应急工作职责:根据工作岗位、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明确岗位人员的应急工作分工和职责。
  3. 应急处理:明确事故应急处理程序、现场应急处理措施、报警负责人以及报警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事故报告基本要求和内容。
  4. 明确现场处理注意事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