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盟:多举措培育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
云南西盟:多举措培育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工作。文章通过描述两位佤族民间手工艺(冶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展现了西盟县在非遗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清晨的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中课镇班箐村一组,雨露掩去了八月的热浪,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禾稻披着绿装。
村东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民间手工艺(冶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水转,正在他的手工作坊内忙碌着。加温、锻打、淬火……反复锤炼间,一柄佤刀渐渐有了雏形。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民间手工艺(冶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水转。李毅摄
“打造佤刀,需要反复锤炼才能成形。我打刀30多年,手艺都是传自父辈。”水转说。
从小对佤族传统手工艺冶铸耳濡目染的水转,成年后一直跟随父亲学习。随着时间的沉淀,水转练就了一手精湛的冶铸技艺。“靠这份手艺,我每年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水转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佤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受到了冲击,这让水转担心不已。“现在愿意学冶铸这项技艺的人不多了,我只有一个徒弟,而且他已经50多岁了。”水转说。
“打铁辛苦,孩子们更愿意去外面闯一闯。”与中课镇班箐村相隔不远的勐卡镇永业村七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民间手工艺(冶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岩郎扫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民间手工艺(冶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岩郎扫。李毅摄
近年来,西盟结合实际,有效盘活本土非遗资源,大力发掘民间非遗能人,持续培育和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通过扶持奖励、人才交流等方式,不断加强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有1500元的扶持奖励;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有800元,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鼓励。”水转说。
同时,西盟县还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的视野,不断丰富文化建设内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瑰宝和加强文化建设的优势资源,真正保护好、管理好、开发利用好,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传承好民族文化,就要不断学习。每次县、镇有培训我都会参加,相互交流才能进步,我也希望能带动更多人来学习佤族传统手工艺冶铸。”岩郎扫说。
日暮,岩郎扫的手工作坊依然忙碌,一柄佤刀在他手中成形。而在水转的手工作坊里,徒弟岩挂一边帮师傅制作刀柄,一边展示新购的空气锤,还不时提起自己新收的3个小徒弟,技艺的传承就这样延续着……
“相信佤族的传统手工艺能被更多人看见,也会被更多人传承下去。”水转的徒弟岩挂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