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肿瘤医生职业倦怠加剧,ASCO开出“改革药方”
全球肿瘤医生职业倦怠加剧,ASCO开出“改革药方”
全球肿瘤医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近日发布重磅声明,直指全球学术医学肿瘤学家面临的职业可持续发展危机,并提出系统性改革框架。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医生的职业发展,更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福祉。
职业倦怠与流失:全球肿瘤学界的“隐形危机”
ASCO声明显示,学术医学肿瘤学家的职业危机已演变为全球性问题。新冠疫情后,行政任务激增、临床接诊量超负荷、临床试验的研究、科研经费紧缩形成“四重压力”,迫使许多肿瘤资深专家转向工业界或提前退休,造成临床与研究专长的断层流失。
哈尔滨血液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在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名肿瘤医生若既要承担80%的临床工作,又要兼顾临床科研、学科教学和临床管理,精力分散必然导致职业倦怠。ASCO将角色按‘临床、科研、教学、管理’分类并设定侧重点,这种分工模式值得中国参考。”
文中数据显示,美国学术医疗中心招募一名新肿瘤学家的成本高达50万至100万美元,而人才流失导致的临床质量下降、研究中断及教学断层,将进一步加剧医疗体系和社会成本。
ASCO开出“改革药方”:灵活路径+资源保障
针对上述问题,ASCO提出三大核心建议:
重塑职业发展路径:打破“一刀切”晋升标准,允许学者按专长选择侧重方向(如临床创新、教学或科研),并通过“临床-研究积分互换机制”认可多元贡献;
优化工作环境:通过自动化工具削减30%以上行政任务,设定临床接诊量上限,保障科研人员“受保护时间”;
构建支持网络:将心理健康干预纳入职业健康管理,建立跨机构资源共享平台以缓解资源压力。
马军教授特别强调:“ASCO的分类标准基于全球30余万肿瘤医生的实践,例如‘侧重临床者80%精力用于诊疗’‘侧重科研者保障80%实验室时间’。这种精细化分工既能减轻个体负担,又能提升整体效率,我国当前恰恰缺乏此类规范。”
本土化挑战:平衡“患者为中心”与多维角色
尽管ASCO框架具有全球参考价值,但中国肿瘤学界面临独特挑战。马军教授坦言,国内多数医疗机构仍以临床服务收入为核心,导致医生疲于接诊,难以兼顾科研与教学。“我们急需探索‘中国式解决方案’,例如将临床试验参与、疑难病例管理等学术性服务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同时推动医院管理层认可‘职业幸福感与医疗质量正相关’。”
ASCO在声明中呼吁,学术医疗中心需将“福祉指标”纳入机构战略考核。对此,马军教授建议:“可先行在国家级肿瘤专科医院试点,建立临床、科研、教学人员的分类考评制度,并设立‘跨角色转换通道’,让医生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灵活调整重心。”
展望:从“效率至上”到“生态重构”
ASCO的声明被视为全球肿瘤学界转型的风向标。其核心逻辑在于,将学术医学肿瘤学家从“压榨式”考核中解放,转而构建“赋能式”生态系统,承认其“临床-科研-教育”复合价值的独特性。
“抗癌事业需要稳定的学术-临床协同体系支撑。”马军教授表示,“中国应加快制定本土化指南,让肿瘤医生能安心深耕专业领域,而非在多重角色中疲于奔命。这是提高诊疗质量、留住人才的关键,更是患者福祉所在。”
马军 教授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 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任委员
- 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文原文来自《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