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酝:听风听雨过清明
中华诗酝:听风听雨过清明
清明节,既是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又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
[唐]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门的名词叫作“泼火雨”。
《清明》
[宋]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佳节清明桃李笑
“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呢?只是这“笑”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
“野田荒垅”似乎更适合于“清明”这个节日本身。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冤怨节烈,统归于黄土,怎会不“生愁”呢?
《寒食野望吟》
[唐]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寒食谁家哭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
实际上,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宋] 柳 永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乍疏雨、洗清明
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踏青。
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欢乐与哀思共存,悼亡与新生交织
气清景明,万事皆有春意
金图有声
诗词库
厚植传统文化 践行铸魂使命
古诗词是弥足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主阵地,有责任将丰富、悠久、厚重的诗词文化资源推而广之,充分发挥文化涵育功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赏读诗词之美 回归精神原乡
通过纵横交织的维度,于诗海撷珍,从字字句句中发掘古今共通的文化羁绊,引领读者与诗词背后那些伟大的灵魂形成精神共鸣,回归精神原乡,凝聚起华夏文明亘古流传的精神力量。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