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至,养生事半功倍
春分时节至,养生事半功倍
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寒暑平衡。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如何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来调适身心,保持健康?本文将从起居、运动、食疗、情志和穴位等多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春分时节的养生之道。
节气小百科
“春分”的“分”意为一半,是一分为二,象征着昼夜平分、寒暑平衡。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卯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两极除外),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起居养生
春分属仲春,起居方面仍需遵守《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养生总则。比冬天睡得稍晚一点,起得稍早一点,晨起漫步缓行。中午,为缓解春困,可适当午睡一会儿,打个盹,时间不宜过长,30分钟以内即可。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春捂秋冻”,春分节气气温还未完全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衣着上要根据寒热适时增减,以“下厚上薄”为宜,做到“勿寒极,勿太热”。并且衣服当宽松柔软,以顺应春天生发舒展的特性。
多开窗保持空气清新,初春的天气刚刚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为避免春季各种疾病的发生,预防措施必不可少。家居生活中,要注意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勤打扫房间,清除阴暗死角的污垢,可杀死细菌,减少空气污染。南方地区到了梅雨时节,不妨用艾叶燃熏室内,消毒除湿。
运动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告诉我们,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通过保持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的“供销”平衡关系,以保持内在运动与外在运动的一致。
春分时节,大自然阴阳各半,运动也宜内外调和,适宜多到郊外、公园等地踏青游玩,既可锻炼身体,又使心情愉悦,一举两得。
放风筝是春分的一种常风民俗活动。春分时节阳光明媚,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此时,外出放风筝,在户外奔跑、运动,既能够促进气血的运行,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同时,户外放风筝,能够使心情愉快,有助于肝气的疏达,对于春分养生颇有益处。
食疗养生
玫瑰金橘饮
材料:玫瑰花5朵,佛手5g,鲜金橘1个,蜂蜜或糖少许。
做法:鲜金橘切片,先将玫瑰花、佛手加适量清水煮15分钟,后加入金橘片再煮5分钟,去渣饮用,也可根据个人口味,调入适量糖或蜂蜜。
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帮助缓解春季出现的易发脾气、失眠、烦躁不安、易疲劳等表现。
韭菜虾仁粥
材料:大米100克,虾仁50克,韭菜30克,鸡汤1000毫升。
做法:韭菜洗净切段,虾仁去掉虾线、焯水、切碎,白米淘洗干净,以上三味放入锅内加鸡汤同煮成粥,适当加盐调味即成。
功效:补阳强筋,补肾健脾。适用于阳虚怕冷,腰腿酸软者。
山药核桃羹
材料:核桃仁15克,山药20克(干品),冰糖少许。
做法:将核桃仁炒香,同山药共研成细粉,将适量水加入锅内,水烧开后,将核桃仁与山药粉、冰糖加入,不断搅拌,待成浆糊状,即成。
功效:有健脾除湿、固肾止遗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大便燥结者。
枸杞猪肝汤
材料:鲜枸杞叶300克,枸杞子10克,五指毛桃15克,猪肝200克,排骨250克,生姜、盐适量。
做法:新鲜枸杞叶洗净备用。将猪肝切厚片,先用清水洗去血污,沥干后加油、盐、姜末拌匀,备用。将排骨砍块、焯水。将排骨、五指毛桃、枸杞子同放锅内加适量开水,武火煮开,然后转文火煲30~45分钟,加入猪肝煮10分钟左右。最后加入枸杞叶,煮开后即关火,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肝养肝、养血明目,缓解易怒、口苦、心烦、眠差、头痛、目痛等肝火上炎的问题。
清炒马齿苋
原料:马齿苋、花生油、盐、姜、大蒜、香油。
做法:将马齿苋洗净,切段,在锅内焯后捞出,沥干水分,蒜、姜切末。锅置旺火上,放入花生油,烧至七成热,下姜、蒜末煸香,放入马齿苋,加盐翻炒均匀,淋香油,出锅装盘即可。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利水祛湿、散血凉血之功效。
情志养生
《黄帝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思是说阴精宁静不耗,阳气固密不散,阴阳双方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人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
春分精神养生,要力戒暴怒,更忌情绪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在保持心境开朗的时候,注意保持情绪的平衡,即情绪既要发泄,也要有节制。心中有怒火,当发泄出来,但不能一发而不可收拾;心中有喜悦,要由衷表达出来,但不能喧笑无度。闲暇之余一人独处,聆听音乐,书法练字,看书阅读,远离烦扰,亦能宁神畅志。心态平衡,思绪平静,阴阳气血平和,血脉运行平顺则身体自然安康。
穴位养生
中脘穴
中脘穴,能补充胃中阳气,助消化。遇上胃胀、胃痛、食欲不振等情况,揉按中脘穴能起到应急的作用。
取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脐上4寸。
自我按摩方法:四指并拢,用指腹以顺时针方向点揉该穴。按压时间以胃痛缓解为度;日常保健每次持续3~5分钟,每日3次。
涌泉穴
按揉此穴,可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阳,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还能改善睡眠。
取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自我按摩方法:点按涌泉穴,每次3分钟,使足底发热,也可在洗脚时顺便按一按。
百会穴
头部为诸阳所会。如果亏虚,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精神不振、多梦易醒等症状。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刺激此穴,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取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自我按摩方法:食、中二指并拢按住百会穴,顺时针按摩约3分钟,之后作点按约2分钟。
太冲穴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腧穴,亦为肝经的输穴、原穴。有清肝火,消怒气之功效。
取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或触及动脉搏动即为太冲穴。
自我按摩方法:用手指腹垂直由上往下按揉太冲穴,以局部酸痛胀感为度,每次按揉1~3分钟,可改善头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