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诗词微塾】通感在诗词中的应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诗词微塾】通感在诗词中的应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04/10/5024016_1127826016.shtml

通感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在诗词创作中被广泛应用。它通过将不同感官的感受相互转换,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效果。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通感在诗词中的应用及其艺术魅力。


通感的定义与作用

通感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更换知觉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的修辞方式。它是文学理论术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通感技巧的作用在于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通感的分类

通感又叫“移觉”,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通感是文学理论术语,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从修辞角度,“通感”属于比喻的一种。通感有两类,一是听声类形,二以声类声。

听声类形

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借彼言此的写作思维方式。它是音乐欣赏的一种传统,是一种感觉种类的转换,更是一种欣赏性想象。

蔡霖《音乐与绘画之通感》中道:“以耳为目,耳中见色,眼里闻声,画形无象,造响无声。”

例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这一句诗的妙处,在于用听觉感受“闹”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一幅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还如嵇康《琴赋》:“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琴声有时如高山峨峨,有时如水声汤汤。如山是听声类形,如水声是听声类声。即通感的修辞手法。

以声类声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通过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如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诗中是说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这便是以声类声。

通感的曲喻作用

曲喻是由一个比喻转到另一种感觉。

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樱桃是红的,说它香,是视觉通于嗅觉。但樱桃并不香,这个香是从它像红花,由红花唤起的香。

又韩愈《南山》诗:“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这就把眼中所看到的石头,由竦立像雉,由雉引出雉鸣来,即曲喻,也即视觉通于“惊雊”的听觉。有的石头相“背”或相“向”,由相背或相向引出“相恶”或“相佑”来,是曲喻,也即视觉通于“相恶”“相佑”的感觉。石头不会发声或相恶相佑,通过通感,打通了视觉与听觉感觉的界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