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的由来与典故
悬壶济世的由来与典故
“悬壶济世”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那么,这个成语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悬壶济世”的由来
“悬壶济世”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据记载,东汉时期,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位老人,老人手持竹杖,杖头挂着一个葫芦,在街市上卖药。每当夜幕降临,人群散去,这位老人就会跳进葫芦中消失不见。这一幕只有费长房一人亲眼目睹,他感到十分惊奇。
为了探究老人的来历,费长房用美酒款待老人。老人得知他的来意后,便邀请他在次日再来。第二天,老人带着费长房一同进入葫芦中,只见里面别有洞天,厅堂布置得富丽堂皇,桌上摆满了佳肴。费长房于是拜老人为师,学习医术和修仙之道。
几年后,费长房学成出师,也开始像师傅一样,以葫芦为标志,行医济世。虽然这个故事带有神话色彩,但费长房和老人的精湛医术确实令人敬佩。从此,后人便将行医称为“悬壶”,而葫芦也逐渐成为中医的象征。
时至今日,许多药店、药厂仍然沿用悬挂葫芦的传统,将其作为行医、制药的标志。
“悬壶济世”的典故
相传,汉代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他发现自家楼下新开了一家小药店,店主是一位老人,门前挂着一个药葫芦。凡是来求医的人,老人就会从葫芦里摸出药丸,让人服用。令人称奇的是,吃了他的药,病情都能好转。
每天看完病后,等到巷子里没人的时候,这位老者就会悄悄跳进葫芦里,不见了。这一切都被费长房看在眼里,他断定这老者必是神仙下凡。第二天,费长房就带着好吃的去拜见老人。
当天晚上,老人带着费长房一起进入了葫芦,里面别有洞天。老人坦诚相告,自己确是神仙,因犯了错误被罚下凡间,通过治病救人积攒功德。费长房拜他为师,学得一身医术,也成了一名医生。
在古代,“葫芦”又叫作“壶”,行医的人常把葫芦挂起来当作招牌,所以就有了“悬壶济世”这个说法。有句俗语叫“不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意思是弄不清别人真正的意图。葫芦的密封性好,潮气不容易进入,能保持药物的干燥,所以古人把药放在葫芦里,“药葫芦”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费长房遇到神仙的故事虽然是个传说,但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可没那么简单,既要有医术,还要有医德。在抗击新冠疫情时,奋斗在一线的医疗工作者们就是在悬壶济世,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