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声丨中国医大说科普——这“粥”不养生——此“粥”非彼“粥”
医声丨中国医大说科普——这“粥”不养生——此“粥”非彼“粥”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全球发病率持续上升。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每年导致约1790万人死亡,其中部分死因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率已达到22%,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更高。一项研究表明,在中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高达33.2%,绝大多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1. 何谓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始于内膜病变,表现为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导致动脉中层退变与钙化,进而出现斑块内出血、破裂及血栓形成。可以比作动脉内的“堵车”,损伤的内膜使脂肪逐渐堆积,引发“交通堵塞”。堆积的脂质与纤维组织结合后硬化,甚至钙化,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血管破裂或局部血栓,进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如心脏病和中风。随着时间推移,血管内胆固醇与脂肪物质堆积,形成斑块,堵塞血流,严重影响健康。
2. 哪些人是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风险,具有下列危险因素的人群是高危人群: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风险增加,尤其是男性在45岁以上和女性在55岁以上,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提高。研究表明,超过65岁的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风险显著增加,心脏病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尽管女性的发病率较低,但绝经后,这一风险会迅速上升。
血脂异常:高胆固醇水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过多食用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品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研究显示,HDL(高密度脂蛋白)低和LDL(低密度脂蛋白)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每增加1 mmol/L的LDL,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约20%-30%;而每降低1 mmol/L的LDL胆固醇,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可降低约20%-25%。
高血压:高血压会加速动脉损伤和脂质沉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统计显示,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都有高血压。研究表明,收缩压每增加10 mmHg,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约20%-30%。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速度比正常血压患者快约62%。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风险因素,且与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变得脆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显著上升。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研究进一步指出,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且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加速,发病率较高。糖尿病患者发生顽固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是非糖尿病者的2.5倍。控制糖尿病不仅可以降低血糖水平,还能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吸烟:香烟中的有害物质损害血管内壁,促进粥样硬化。吸烟者患心脏病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4倍,且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高出230%。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吸烟与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尤其是在38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吸烟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
缺乏运动及肥胖:不运动会减慢身体代谢,增加脂肪和胆固醇的积蓄。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显著相关,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每增加5单位,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对风险增加约25%。肥胖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出两到三倍。
家族史:遗传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在不同人群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高风险家族中,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如果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的历史,后代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这就像是遗传了不好的“交通信号”。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导致风险增加:A型性格:性格焦虑导致内心压力过大。口服避孕药:长期使用会增加血压和血脂。不良饮食习惯: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饮食也容易让健康的“交通”变得拥挤。
3. 此“粥”非彼“粥”
众所周知,养生的“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滋补养生,调理身体等特点。
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粥”与养生的“粥”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动脉粥样硬化的“粥”通常为黄色或淡黄色,外观类似于“粥”,因此得名。与养生“粥”的滋补作用相反,动脉“粥”是一种潜在的健康威胁,需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预防和管理。
结语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较高,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风险仍在不断增加。研究表明,年龄和性别、心脑血管早发家族史、血压、血脂、血糖、吸烟、缺乏运动及肥胖等与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此“粥”非彼“粥”——这“粥”不养生!因此,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体检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