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国北极科考的探索之路
回眸|中国北极科考的探索之路
1986年7月9日,中国科学家首次踏上北极考察之旅,开启了中国极地科考的新篇章。从最初的探索到建立黄河站,再到积极参与国际北极事务,中国在北极科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地处北半球的中国,是环北极8个国家以外距离北极最近的国家,受到北极环境、气候的影响很大。北极的事务,中国应当有发言权。
早在1957年,以竺可桢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就曾呼吁,我国地质演变与两极有关,要开展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参与极地地质考察活动。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国务院赋予了国家海洋局进行南、北极考察的任务。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孙鸿烈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工作者联名向国务院写信,呼吁开展极地科学考察。1986年,根据中国-加拿大恐龙合作考察计划,董枝明和余超两名同志与5位加拿大科学家同赴加拿大北极地区考察25天,这是我国科学考察人员第一次进入北极地区。
1995年,我国科学家曾以民间组织和民间集资的形式,开展远征北极点活动。1998年7月,国家海洋局组织了由专家和船长组成的北极考察团,考察了至北极点的北冰洋航线和自然环境。这些都为中国政府组织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奠定了基础。
1999年7月1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鸣笛起航,奔赴北极执行首次科学考察任务。这是中国首次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北极考察,也是中国科学考察船首航北冰洋。
中国首批北极科学考察队启程(图片来源:新华社)
本次考察成果丰硕,以“雪龙”号为平台进行了多学科、多专业、多项目的现场工作,内容涉及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渔业资源及大气化学等,采集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和数据资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河站成为我国北极科考“大本营”
在完成首次北极科考后,中国已经具备了北冰洋考察能力,但仍然没有立脚点。因此,中国必须在北极建设自己的科学考察站。
与南极洲不同,北极核心区域是被冰雪覆盖的北冰洋,漂浮的海冰上不适合建立常年有人值守的考察站,而北冰洋周围的陆地包括所有的岛屿早已被环北极国家并入了版图。
但是,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一个机遇:我国作为1925年生效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缔约国,拥有条约中规定的相应权利,这使我国在该地区建立考察站具有了法律依据。
在科学界闻名的极地“科考圣地”——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勒松,汇聚着多个国家的考察站。2004年7月,一对中国石狮“落户”其中,标志着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站。
中国北极黄河站牌匾和站门口的石狮子(图片来源:新华社)
据首任黄河站站长杨惠根介绍,建站的最大难题在于,中国作为后来者,如何建立和拥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项目,而不是重复其他北极考察站的项目,对北极研究做出中国独特的贡献。
“当时我们已经建了南极中山站。中山站和黄河站的磁纬都在75度左右,基本上处在地球同一根磁力线的南北两端。因此,中国科学家能在南、北两极对极光进行共轭研究。”杨惠根说,黄河站将日地相互作用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找到了自己的“中国特色”。
黄河站是北极科考的“大本营”。它的建立,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完成了我国南、北两极考察站的初步战略布局。
自2004年建站以来,黄河站支持了包括冰川学、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空间物理学、大气和地理信息等各个专业领域的科学观测、监测和研究。黄河站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科学家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是黄河站建站20周年。据现任黄河站站长胡正毅介绍,截至2023年底,黄河站累计支持250多个业务和科研项目,保障660多位科考人员赴站进行科学考察。通过黄河站和“雪龙”号、“雪龙2”号等船站平台,中国在北极地区逐步建立起冰川、海洋、大气、生物、地质等多学科观测体系,涵盖科学研究、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
中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作用日益重要
多年来,中国极地科考人不断用自己的勇敢和努力,在地球两极书写着新的历史。继黄河站之后,伴随着越来越多北极科考的进行,2018年,中国和冰岛共同筹建的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正式运行。
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除黄河站之外又一个综合研究基地,具备多种科学考察能力,能够开展极光观测、大气监测、冰川、遥感等研究,部分建筑改造后还可扩展到地球物理、海洋生物等学科的观测研究。
同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北极政策方面的第一部白皮书——《中国的北极政策》,介绍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政策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主张。
科考队员乘坐小艇外出进行采样工作(图片来源:新华社)
“上天、入地、登极、下海,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极致挑战,是智慧和勇气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直接反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在一篇名为《极地科考 造福人类》的文章中介绍,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极地独立开展科考工作并建立科考站、持续进行科学观测的国家之一,正在国际极地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北极科考的历史虽然相对较短,但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极地区的研究将变得更加重要。期待中国继续加强北极科考,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极地环境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参考资料:
1.新华社.北纬79度的中国北极科考“大本营”——北极黄河站成立20周年侧记
2.新华社.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正式运行
3.《人民日报》.走近第一座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4.《新华每日电讯》.北极“科考圣地”,漫漫极夜里的中国“守夜人”
5.“新华视界”公众号.20年接力守望 中国北极黄河站
6.“自然资源部”公众号.探极八万里 纵横三大洋——中国极地大洋科学考察成果综述
7.“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公众号.缘定北极—中国北极黄河站建站历程
8.海洋局网站.海洋局局长:从极地大国迈向极地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