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险行业承保能力及其效率评估》报告:发展再保险可以有效提高行业整体承保效率
《中国财险行业承保能力及其效率评估》报告:发展再保险可以有效提高行业整体承保效率
在2024滴水湖新兴金融大会“数据驱动下的再保险创新”分论坛上,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再保险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曾旭东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财险行业承保能力及其效率评估》,深入剖析了中国保险行业承保能力现状,并指出通过发展再保险可以有效提高行业整体承保效率。该研究报告的完整版预计将于2025年春季发布。
《中国财险行业承保能力及其效率评估》通过对49家财险公司2012至2022各年度的赔付支出、分保和摊回以及所有者权益数据研究,发现行业总体承保效率越低,当财产险行业遭遇的总损失越大时,越多公司可能破产;通过再保险优化财产险行业的风险分布结构,可以有效降低行业遇到巨大损失冲击时的破产公司数目,减小系统性风险。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旭东强调,再保险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具。而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曾旭东认为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首先是保险与再保险机构,它们是整个生态的基石,为各类风险提供了保障。如今,这个“基石”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展到金融机构。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逐渐成熟,一些风险可以转移到金融市场上来,从而使得金融机构也可以作为保险风险的直接承担方。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巨灾债券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渠道。
其次是实体企业。保险行业特别是财产险行业以及相应的再保险要做好“经济的减震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比如,为高新技术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出海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等。再保险生态也需要尽量多的实体企业加入。对实体企业来说,它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中的风险情况提供保险需求,在生态中找到风险承担者——直保机构和再保机构。对于再保机构来说,它们可以调研生态中的实体企业,为这些企业量身打造合适的保险产品,做出恰当的直保、再保安排,提供定制化的保险和风险管理方案,做好“风险减量”服务,实现对实体企业的深度服务。
第三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它们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深化技术创新方面,从业务流程优化到精算定价,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为行业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推动数字化转型。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校企合作,培养熟悉国际规则和前沿技术的再保险人才,为行业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
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发力点在哪里?对此,曾旭东认为,未来的发力点在“数据”。他表示,对保险以及再保险行业来说,数据是核心资产,从风险定价到业务拓展,历史累积数据都能提供有力的参考。保险机构之间天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核心数据。所以,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再保险生态需要一个较为统一的数据基座作为物理基础。这个物理基础可以把各行各业的数据有效管理和使用起来,这也是行业数字化转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比如,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以及隐私计算等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可见不可得”,兼顾数据的使用性和隐私性。
“上面的三个要素通过一个统一的数据基座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必然能打造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再保险生态系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曾旭东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