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作家跌倒后脑着地,医生提醒:一成患者恐有后遗症
76岁作家跌倒后脑着地,医生提醒:一成患者恐有后遗症
76岁独居作家廖辉英日前在电视节目中自曝曾在家跌倒、后脑着地,她表示,当时曾短暂停失去意识后才醒过来,感到头晕耳鸣,独自在地上躺了许久才能起身就医。嘉义大林慈济医院神经外科医师廖家麟表示,台湾迈入高龄化社会,许多银发族独居生活,跌倒是老年人常见的危险,呼吁老年人平日应注意居家安全,并提醒跌倒后应尽速就医,以免造成严重后遗症。
廖辉英在节目中表示,她自两年前先生去世后就独居,儿女都不在身边,因为她常报喜不报忧,连跌倒就医的事也都轻描淡写地说有跌倒,但没事,所以女儿两三天后才来看她,儿子更是在日本旅游过一段时间才来看她,引起主持人郑弘仪爆气说“越听越火”。廖辉英解释,女儿、儿子都很孝顺,没住一起但却每天用社交软件和她联络,一谈就十几分钟,已经很难得了。
头部外伤脑震荡症状多 高龄族群宜提高警觉
廖家麟医师表示,老年人跌倒常见滑倒或绊倒,若是后脑勺着地,最担心的是脑出血的情况。脑震荡的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短暂失忆或意识丧失等,虽然大多数可通过药物治疗与维持正常作息即可改善,但仍建议至医院进行电脑断层检查,以评估是否有脑出血的情形。若出血量大且有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如昏迷或肢体无力,才需考虑开刀治疗。
廖家麟医师提醒,脑震荡的高危险期虽在受伤后24小时内,但仍有一成左右的年长患者会出慢性症状,如头晕、头痛等,严重时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或社交恐惧。若发现症状日益加剧,切勿轻忽,应回诊寻求医疗协助,通过药物治疗缓解不适,协助长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品质。
预防跌倒 改善居家环境、加强运动
为降低跌倒风险,廖医师建议平日可从改善居家环境与加强运动着手。在家中应减少杂物堆积、保持地板干燥、增加照明、安装扶手等,必要时可请人协助照顾。
此外,平衡感差、服用安眠药等药物也是跌倒的高危险因子,宜与医师讨论用药的必要性。长者更应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如肌力训练、柔软度练习等,以强化身体机能。
跌倒别轻忽脑出血风险 高危险群要快就医
廖家麟提醒,老年人跌倒若有头晕、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狀,應尽速就医检查,切莫轻忽脑震荡的可能性。尤其高龄族群或从高处摔落者,更应提高警觉。医师会评估24小时内脑出血的风险,并视情况使用止血针、控制血压等治疗方式。若病人出现持续性剧烈头痛、肢体无力、癫痫发作等症狀,更需紧急送医治疗。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常見跌倒事件,但是有些跌倒后的轻微头部外伤,在某些高危险族群来说,恐怕危险性大增。廖家麟表示,台湾神经外科医学会在多年前就有订定「轻度头部外伤治疗准则」,指出以下高危险群的头部外伤,应该进行电脑断层进一步确认:
- 呕吐2次或以上。
- 年龄大于65岁或小于2岁。
- 药物或酒精过量。
- 持续严重弥漫性头痛。
- 伤后失忆30分钟以上。
- 危险的受傷机转;例如行人被机动車撞擊、乘客被拋出車外、从高于1公尺或5个阶梯以上高度跌落。
- 凝血异常。
- 多重创伤。
- 开颅病史。
子女住外地 善用科技关怀长者健康
廖家麟说,因为经济因素,在许多地方都面臨子女必须在外地工作,老人又因住惯南部而独居的情形。他建议,现今智能手机普及,子女可善加利用视讯或监控等科技,随时关注长者的状况。也能通过科技辅具的运用,如Apple Watch侦测生命征象、居家监视器等,提升独居老人的安全性。
此外,建立社区互助网络,地方卫生单位或里长也可定期关怀、访视独居长者,通过社会关怀网络,让独居长者获得妥善照顾,子女在外也能更放心,也是防範意外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跌倒预防有撇步 卫福部手冊报你知
廖医师最后也向民众推荐卫福部国民健康署出版的「银髮族防跌妙招」手冊,上面有許多简单易懂的图文说明与标语,提供长者预防跌倒的完整资讯,民众不妨上网搜寻参考,让长者的居家生活更加安全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