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正月十五“闹元宵”,到底怎么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正月十五“闹元宵”,到底怎么闹?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2A016RC00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从古至今,元宵节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更是一个充满欢乐与传统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探索元宵节的由来、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或灯节,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寓意团圆和幸福。其名称来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在道教中,“上元”是赐福的“天官大帝”的生日。此外,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在新年之初燃灯的习俗也影响着上元节。

隋唐时期,人们对上元节的庆祝已经十分盛大。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一年之中,只有这几天夜里可以玩个尽兴,即便通宵达旦也不会被问责,故而正月十五这一天也有“元宵节”的别称。

古人如何“闹元宵”

取消宵禁的不眠夜

在古代,夜晚实行宵禁,百姓不能随意出门。但在唐朝,元宵节期间取消宵禁,一时间,长安城内灯火辉煌,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赏花灯、看表演,彻夜狂欢。《旧唐书·睿宗纪》就记载:先天二年,“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描绘出当时人们手牵手唱歌跳舞的热闹场景。想象一下,古画中的长安街头,灯火如昼,人群熙熙攘攘,大家身着华服,欢声笑语,这一夜,整个长安变成了不夜城,真可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偷青”和“偷灯”

在古代,元宵节期间有一种独特的习俗——“偷青”和“偷灯”。年轻人成群结队去偷菜、偷灯,甚至还有“偷灯者无罪”的说法。这种习俗看似叛逆,实则有着美好的寓意。“偷青”象征着丰收和希望,人们相信在元宵夜偷取青菜可以带来好运。而“偷灯”则寓意着光明和希望,希望新的一年里生活如灯火般明亮。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可以短暂地打破常规,享受这份别样的欢乐。

浪漫情人节

在中国古代,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古代女性受礼教约束,元宵节无比热闹的灯会就成了脱单的好时机。从欧阳修的“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到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元宵节情人约会的诗词名篇数都数不清。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和薛绍第一次见面就在元宵节的街市上,薛绍戴着昆仑奴的面具,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元宵经典佳话”。

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史料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正月十五耍龙灯,载歌载舞的节日氛围,流传于很多地方。

踩高跷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赏月

圆圆的月亮缓缓升起,珠圆玉润,如梦似幻,仿佛将祝福播撒人间。此时此刻,月满冰轮,月华如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等,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寄托祛病延年的心愿。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增添节日气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