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衰落与外族人的统治
埃及的衰落与外族人的统治
埃及新王国瓦解后,长期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国势更加衰微,从公元前1千年代初至公元前3世纪,基本上丧失了独立,曾先后受到利比亚人、努比亚人、亚述人、波斯人和希腊人的统治。此间,埃及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也异常尖锐,不断爆发人民的反抗斗争。
埃及沦为外族人的统治(公元前10~前7世纪)
新王国解体后,埃及内乱频繁,并不断遭到外族入侵。公元前11世纪初,北方以塔尼斯为都城建立了第二十一王朝(约公元前1085~前945年),底比斯阿蒙神庙的大祭司统治着南方,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公元前10世纪中期,利比亚雇佣兵领袖塞桑克夺取政权,在北方的布巴斯提斯建立第二十二王朝(约公元前945~前730年),即所谓"利比亚王朝"。塞桑克占领了底比斯,任命自己的儿子为阿蒙神的最高祭司,暂时统一了埃及。但南方底比斯的势力仍很强大,100多年后他们建立了第二十三王朝(约公元前817~前730年),与二十二王朝并存,再次形成南北对峙之局。另外,许多地方统治进也居地独立,二十三王朝末代法老后,几个王公争立为王,北方赛斯城的统治者特夫那赫特势力最强,建立了第二十四王朝(约公元前730~前715年)。从公元前945年至公元前715年,利比亚人统治埃及200余年。
特夫那赫特在平定了三角洲的割据势力后,继续向南扩展,引起底比斯阿蒙神庙祭司的恐慌,急忙向南部的努比亚求援。努比亚国王皮安希乘机出兵埃及,打垮了特夫那赫,宣布自己为全埃及的法老,以那帕特为都城,建立了第二十五王朝(约公元前730~前656年),也称"努比亚王朝"或"埃塞俄比亚王朝。特夫那赫特不久又恢复了自己的统治,与二十五王朝并存十几年。公元前7世纪中期,埃及被亚述征服,受其统治约20余年。
自二十一王朝以来,埃及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活跃,高利贷业十分兴旺,加上经常不断的分裂、混乱和王朝战争,引起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大批小土地所有者纷纷破产,一些中等阶层的土地也为大土地所有者所兼并。由于此时已不存在新王国时代那样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战俘锐减,但商品货币和高利贷经济,却促使债务奴隶制大大发展起来,出现了自卖奴、养子、债奴等奴役形式。奴役本国人的后果是自由民分化加剧,从而削弱了埃及的军事力量,使阶级关系愈加激化。为扭转这一严重局面,第二十四王朝法老波克霍利斯进行改革。他以颁布法律的形式限制债务奴隶制的发展。据说,梭伦曾把这项法律引进雅典。但是,由于二者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结果全然不同。在奴隶制已发展了大约2700年的埃及,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以改革和立法的形式已很难解决,必须来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方能奏效。因此,波利霍利斯的改革,既未能缓和尖锐的阶级对立,也未能限制债务奴隶制的发展。
赛斯埃及及其统治(公元前7~前6世纪)
二十五王朝后期,埃及受到亚述帝国的威胁,于公元前671年被其征服。
亚述立尼科一世为傀儡,进行统治。不久,特夫那赫特的后裔、尼科之子普萨姆提克(公元前664~前609年)脱离亚述,在赛斯建立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史称赛斯埃及。普萨姆提克与吕底亚结盟,于公元前655年赶走亚述入侵者,重新统一了埃及,并在各方面出现了较为繁荣的景象,因而常常称这一时期为埃及的"复兴时代"。普萨姆提克是赛斯埃及一位有作为的统治者。为巩固埃及的统一,他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依靠希腊雇佣军进行统治。他还吸引希腊人到埃及经商、定居,发展对外贸易。他提倡古埃及文化和艺术,崇尚古代的社会习俗与传统,将复兴古代埃及文化作为加强自己统治的手段。他在位五十多年,为其子尼科二世(公元前609~前594年)留下了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国家。
尼科二世基本继承了普萨姆提克的统治政策。他主张发展海外贸易,动工开凿尼罗河和红海之间的运河,并组织了一支由腓尼基人担任水手的船队绕航非洲。为防止日益强大的新巴比伦与之争夺西亚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他继承先王与亚述结盟的政策,在尼尼微城陷落后,曾出兵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与亚述残军汇合占领了卡尔赫美什。公元前605年,埃及和亚述联军被新巴伦王国打败后,退出西亚。公元前601年,尼科二世率军阻止了新巴比伦对埃及边境的进攻。此后,他又使犹太成为自己的臣属,支持它与新巴比伦作斗争,并再次出兵西亚,直达幼发拉底河,但被尼布甲尼撒的军队打败,退了埃及。
埃及人对赛斯朝的亲希腊政策向来不满,以此为契机,公元前6世纪中叶,埃及发生了大暴动,国王被迫放弃王位,埃及的一个军事将领雅赫摩斯二世(公元前568~前525年)成为埃及的统治者。为缓和国内矛盾,他曾公布一项法令:"每一个埃及人每年要到他的诺姆的首长那里去报告他的生活情况,而如果他不这样做或是不来证明他在过着忠诚老实的生活时,他便要被处以死刑。"(希罗多德:《历史》,Ⅱ,177)为安抚埃及人,他将埃及边境的希腊军队调到孟斐斯,而代之以埃及军队;面对希腊商人的竞争,他还设法保护埃及商人。但他依靠希腊军队,重视希腊商人的政策始终未变。希罗多德称赞雅赫摩斯是个天才的外交家。为保卫埃及的安全,他同西部的利比亚订立了和平条约,并娶利比亚公主为妻,从此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不友好关系。在东方,他既要夺失去的巴勒斯坦,又要正视西亚地区的复杂局面。为此,他曾同新巴比伦发生冲突,但为对付新兴的波斯强国,他又同新巴比伦和吕底亚、塞浦路斯萨摩斯结盟。雅赫摩斯二世以他政治家的才干和智慧,曾使埃及兴盛于一时,但终究不能挽救王朝的衰落。雅赫摩斯二世于波斯征服埃及之前死去。公元前525年,波斯国王冈比西斯率军远征埃及,大败赛斯王朝末王普萨姆提克三世,埃及沦为波斯帝国的一个省区。
波斯统治下的埃及(公元前6~前4世纪)
冈比西斯征服埃及后,给自己加上了法老的头衔,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二十七王朝或波斯王朝(公元前525~前404年)。冈比西斯虽注意利用埃及的传统和宗教进行统治,但作为征服者,他对埃及的统治政策还是相当残酷的。希罗多德说他是个非常疯狂的人物。因此,当他占领了底比斯,又派军队远征努比亚和西瓦绿洲时,埃及人民乘机起义。被废黜的埃及法老普萨姆提克三世参与了这次斗争,被俘后,自杀身亡。冈比西斯死后,埃及再次爆发反波斯侵略的斗争,以致大流士一世继位后,于公元前518年又重新征服埃及。大流士虽对埃及的宗教、文化传统及地方官吏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宽容,并完成了尼科二世时代开凿运河的工作,但对埃及人民的盘剥与奴役却丝毫没有减轻。波斯帝国每年向埃及征收700塔兰特白银的贡赋和6亿公升的谷物,另外,波斯征服者在埃及广占田产,控制着埃及的经济和交通运输,使埃及人民的处境十分艰难。
埃及人民不甘忍受波斯统治者的野蛮统治和残酷剥削,他们反抗波斯征服者的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波斯人在国际事务中受挫或遭到失败时,反暴斗争更是频频发生。希波战争时期,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在马拉松战役中遭到失败,公元前486年埃及三角洲地区爆发了反波斯的起义,不久,被大流士之子薛西斯镇压下去。薛西斯死后,其子阿塔薛西斯公元前464~前423年)继位,此时,埃及、利比亚地区又爆发了以伊纳罗司和阿米尔塔伊俄斯为首的大规模的埃及人民起义。两位领导者是埃及的王公,他们依靠一支希腊舰队的支持,沿尼罗河直达孟斐斯,打败了阿塔薛西斯派来镇压人民起义的30万波斯大军。起义军围攻孟斐斯18个月,后因伊纳罗司被波斯人虏去杀害,才被迫撤退。伊纳罗司死后,阿米尔塔伊俄斯领导起义军继续与波斯军作战,最后迫使阿塔薛西斯答应由一些埃及人担任埃及省区的总督和其他职务。这次起义,正象希罗多德所说的那样:"没有人比伊纳罗司和阿米尔塔伊俄斯给波斯人以更大的损害了"。
经过不断的斗争,埃及人于公元前404年摆脱波斯统治,取得独立,建立了埃及人的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王朝(公元前404~前343年)。这些王朝的法老们依靠埃及的祭司集团和希腊的雇佣军进行统治,并继续与波斯作斗争。第三十王朝法老涅克塔内布二世统治时,波斯再次进攻埃及。法老组建了由6万埃及人和4万希腊雇佣兵组成的10万人军队,抵抗阿塔薛西斯三世(公元前359~前338年)30万大军的进攻,结果失败。波斯第二次统治了埃及,开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三十一王朝(公元前343~前332年)。
在短暂的三十一王朝时期,埃及人民再次掀起反波斯侵略的解放斗争。其中最著名的是三角洲的卡巴沙领导的起义。他曾一度在孟斐斯称王。公元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埃及,结束了波斯在埃及的统治,从此埃及开始了希腊.马其顿统治的时代。
托勒密埃及(公元前4~前3世纪)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其部将托勒密(公元前367~前283年)占据埃及。公元前305年,托勒密正式称王,为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05~前283年),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托勒密王国(公元前305~前30年),是为主要的希腊化国家之一。从此,埃及失去了独立,长期处于外族统治之下。
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达到全盛,其领土除埃及外,还包括昔兰尼加、塞浦路斯、巴勒斯坦、叙利亚南部、小亚西部和南部、爱琴海诸岛及爱琴海北部沿岸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首都亚历山大里亚。
托勒密王朝的政治制度承袭了埃及法老的传统,实行君主专制。国王是最高统治者,集全国的行政、司法、财政和军事大权于一身。国王自以为神,托勒密一世就以"索特"即"救主"自称。国王是国家的化身,他的意旨就是法律,群臣既是国家的官吏,也是国王的仆役。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机构,也大体如旧,全国仍分为上下两部分,南部的上埃及以底比斯为中心,北部的下埃及以亚历山大里亚为中心。中央以下的行政单位是州,州下设县,县辖村社。各级官吏都由中央委任。
托勒密王朝的官吏,根据同国王的亲疏关系分成不同的品级。如"王亲国戚"属最高品级;王的"知已"属二品;王的"朋友"属三品等。国家所有官职中,最高的是财务大臣,除主理财务外,还掌管行政,相当于宰相。
此外,州的财政官权力也很大。除财务官外,军事长官的地位也很重要。州的长官为将军,起初只握有军事权,后也行使行政和司法权。开始,托勒密王朝的各种官吏几乎都由希腊、马其顿人担任,后来,地方官职也可由埃及奴隶主上层人物担任。另外,托勒密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一直注意对埃及祭司阶层的拉笼利用,因为他们是埃及奴隶主阶级中最有权势和影响的集团,但国王仍是神庙的统治者,他直接任命监督管理神庙,宣传王权神化的思想。
托勒密王朝时期,在埃及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些希腊式的城市,如亚历山大里亚、托勒密迈伊及原来的希腊殖民城市瑙克拉提斯等。这些城市享有自治权,政治体制类似希腊的城邦,但也要受中央集权专制王权的控制,所以不是独立的城邦,不过,居住在这种自治市中的希腊商人和殖民者享有免税和充任官吏的特权。
为称霸东地中海,托勒密王国不断对外扩张,自公元前3世纪起,长期与塞琉古和马其顿作战,国力为之耗损。同时,托勒密王朝对埃及人民的掠夺剥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抗不断发生,大规模地逃亡是他们经常采取的斗争方式之一。一件属于公元前259~前258年的纸草文书,记载了一个叫芝诺的农庄管家,同时分发几封信函,要求协助捉拿逃亡的奴隶。到公元前2世纪,奴隶逃亡非常普遍,通缉逃奴已成为政府的一项经常性事务。此外,农民和手工业者也经常发生有组织的集体大逃亡。从公元前3世纪末起,土著的埃及士兵因生活所迫及不公平的待遇也经常发生暴动。劳动人民的反抗和士兵暴动相结合,大大削弱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216年,在北部埃及爆发了有士兵、农民参加的大规模起义,10年后,即公元前206年,起义大军转移到南方,在底比斯出现了地方统治者。
公元前3世纪末,在利考坡里,甚至孟斐斯也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者袭击希腊士兵和殖民者的驻地,破坏他们的土地,冲击神庙,反对埃及僧侣贵族。托勒密五世(公元前205~前180年),费了很大力气,动用武力,采用欺骗手段,直至公元前186年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公元前3世纪末托勒密王朝开始衰落,在公元前2~前1世纪人民起义的打击下,渐趋瓦解,公元前30年为罗马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