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个人会不会沟通,就看他懂不懂这4句口诀,照着做,立刻成为沟通高手!
老子:一个人会不会沟通,就看他懂不懂这4句口诀,照着做,立刻成为沟通高手!
在这个信息流通迅速的社会,沟通能力往往成为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从工作到生活,沟通不只是说话的技巧,它承载着传递思想、解决问题和促进关系的重要作用。然而,沟通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得心应手。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既能清晰传达,又不让人产生误解?其实,答案早在老子的智慧中已然给出。通过老子的四个基本准则,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沟通的高手。
言有所择——话语应选择适当的时机
老子云:“动善时”。意思是,行动应顺应时机,凡事都有一个最佳的时刻,沟通亦是如此。懂得何时开口、何时沉默,往往决定了话语的效果。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是单纯依靠语言的多寡和技巧。更多的是要了解对方的心理和情绪变化,把握适当的时机,选择在对的时刻说出话来。
战国时,齐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国家危在旦夕。大臣淳于髡深知此时直谏会触怒齐王,便等待时机。一次,齐王问他:“你说咱们国家有只大鸟,不飞也不叫,这是为啥?”淳于髡见时机已到,回答:“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王听后,恍然大悟,从此振作起来,积极治理国家,齐国逐渐强盛。
淳于髡正是抓住了恰当的时机委婉进言,才达到了良好的沟通效果。这也提醒我们,成功的沟通往往并不取决于话语的多少,而是要懂得在合适的时机,以最精妙的方式传达最重要的信息。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时机,让言语如水般顺势而流,最终达到最好的效果。
言不繁杂——话语应简练、得体
老子曾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过多的言辞和过于复杂的解释,不仅无法增强说服力,反而可能适得其反,陷入困境。尤其在敏感的场合,言辞失当,往往会破坏彼此的关系或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言辞的“度”不仅仅是指语言的数量,更是指表达时的情感和态度。三国时期,杨修恃才放旷,多次在曹操面前过度表现自己。曹操在门上写 “活” 字,杨修便说丞相嫌门太阔;曹操以 “鸡肋” 为口令,杨修又擅自解读为退兵之意,还四处宣扬。他过度解读曹操心思,言辞毫无分寸,最终触怒曹操,招来杀身之祸。
反观司马懿,在与曹操相处时,说话谨慎、恰到好处,懂得隐藏锋芒,得以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全自己。掌握说话的分寸是一种智慧,它能让我们在沟通中既保持诚恳,又不失克制,使对话更加和谐、有效。
真正高明的沟通者,往往懂得如何在表达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掌控言辞,做到既不多也不少,恰如其分。
言应引导——话语要有引导性、影响力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在与人沟通时,运用适当的技巧,避免陷入辩论的陷阱,才能真正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沟通技巧的精髓,不仅在于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在于如何通过语言去引导对方的思考。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众人皆知。秦晋联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面见秦穆公,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哀求,而是诚恳地分析局势,指出灭郑对秦国并无益处,反而会增强晋国实力,对秦国构成威胁。他言辞朴实、真诚,句句切中要害,最终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拯救了郑国。
烛之武凭借真诚的沟通技巧,不费一兵一卒,化解了国家的危机。所以,真诚的沟通是一种最强的技巧。虚伪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会让人感到不真实,而平实而真诚的表达能打动人心。在谈判、合作等场合,诚实和直率往往比虚伪的圆滑更具力量。学会运用语言的技巧,传递真实的情感和意图,才能真正建立起稳固的沟通桥梁。
言之有益——话语应具实效,触动人心
老子云:“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提醒我们,在沟通中,明确自己的目的非常重要。每一次交流都应当围绕着目标展开,不要让话语变得冗长而杂乱无章。
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魏徵:“君主怎样叫明,怎样叫暗?”魏徵没有长篇大论,而是直接回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用简洁的话语点明关键,并举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听偏信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加以佐证。李世民听后深以为然,此后更加注重广开言路。
魏徵明确目的、简洁有力的回答,让李世民迅速理解其观点,也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在公共场合,语言的效果同样至关重要。通过明确自己的沟通目的,我们可以避免跑题、废话,从而让每次交流都能带来实际的成果。真正高效的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思想和情感的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