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字的意思和解释,“虽”字的成语和组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虽”字的意思和解释,“虽”字的成语和组词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iyu6.com/zi/6630.html
“虽”字是一个常用汉字,不仅在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而且在古代文献中也有着丰富的应用。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全面解析“虽”字,包括其基本属性、详细解释、翻译以及相关成语和组词,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个汉字的内涵和用法。
“虽”字概述
“虽”字拼音是(suī),部首是虫部,总笔画是9画。它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口、虫”,五行属金。这个字的造字法是形声,从虫,唯声。古读 ( huī )。本义是虫,似蜥蜴而大。
在编码方面,“虽”字的仓颉码是RLMI,五笔是KJU,四角号码是60136,郑码是JIVV,中文电码是7173,区位码是4368。在Unicode中,“虽”字的编码是U+867D,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4429,UTF-32:0000867D,UTF-8:E8 99 BD。
“虽”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502,属常用字。其异体字有“雖”和“𧈧”。
“虽”的意思
“虽”字的基本解释是连词,用于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例如“~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详细解释如下:
- 形声。从虫,唯声。古读 ( huī )。本义:虫,似蜥蜴而大。
- 即使…也;纵使。
- 仅,只。
- 原本,本。
“虽”字的翻译
在不同语言中的翻译如下:
- 英语:although, even if
- 德语:obschon, obwohl, selbst wenn, zwar (Konj)
- 法语:bien que, malgré que
含“虽”字的成语
“虽”字在成语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
- 虽死犹生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 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
- 牡丹虽好,也得绿叶扶持
-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 虽死犹荣
- 虽覆能复
- 虽休勿休
-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 虽有搞暴
- 牡丹虽好,全凭绿叶扶持
- 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
- 秤砣虽小压千斤
-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 虽多亦奚以为
- 虽畏勿畏,虽休勿休
- 履虽新不为冠
- 虽多亦奚为
-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虽死无悔
- 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虽”字组词
“虽”字可以组成许多词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组词:
- 虽然
- 虽说
- 虽则
- 虽败犹荣
- 虽不明
- 虽多亦奚为
- 虽多亦奚以为
- 虽复
- 虽复能复
- 虽覆能复
- 虽故
- 虽恐
- 虽马
- 虽善无征
- 虽是
- 虽使
- 虽説
- 虽死无悔
- 虽死犹荣
- 虽死犹生
- 虽休勿休
- 虽有搞暴
- 然虽
- 秤铊虽小压千斤
-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 梁园虽好,不是久住之乡
- 麻雀虽小
-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蚁穴虽小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虽”字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基本属性、详细解释、翻译以及相关成语和组词。这对于学习和使用汉字“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API更新迭代,如何有效管理已过时的API接口?
如何确保二手车评估流程的透明度?
赵本山退出春晚原因曝光,6次失误“毁道心”,王小利难辞其咎
古人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鲁班藏宝盒如何激发大脑潜力
线缆材料仍未解决,诸多难关还需突破,太空电梯距现实依然“还差25年”
那些查不出原因的身体不适,可能是抑郁躯体化症状
挽回爱情(决策前必读的15点理性分析)
一直头痛为什么?了解8种类常见头痛位置及原因 | 头痛症状 头痛治疗 中医治疗
光靠运动就能瘦?这些误区必须知道!国家卫健委手把手教你科学减肥方法……
立足首个“非遗年”,2025地方春晚有何特色?
基金要怎么买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全面解析与实战指南
古代人名字的韵味与取名艺术
广西旅游攻略:假期游玩全指南
抗战时期国民党德械师步兵连装备详解
长期吃复合维生素,可能增加死亡风险?
拉伸运动不是可有可无!正确拉伸要知道这些
兔子最爱玩什么玩具(8种适合兔子的玩具类型推荐)
兔子为什么爱乱咬?从行为学角度解析并提供解决方案
“毛线”一词的多重含义:从本义到网络用语的演变
假面骑士Glare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心有翅膀,飞跃人生
绿灯左转是否合法?交通规则详细解读。
长庆油田:中国最大油气田的崛起之路
武侠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影响
论文解读 -TongGu:专注于文言文的大模型
亚冬会战报:中国队21金18银15铜领跑奖牌榜,韩国队犯规争议引关注
如何用C语言实现对电机的控制
如何调整生活方式以促进术后康复?
治疗微循环的药物有哪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舒华:走进“阅读障碍儿童”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