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与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与瓦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大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两次国际会议建立的国际政治关系体系。这个体系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决定在巴黎召开制裁和处理主要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会议。与会各国的目的各不相同:
- 法国希望削弱德国,以防止其东山再起。
- 英国则在削弱德国的同时,维持其世界霸权地位。
- 美国则希望通过战争成为政治和军事上的强国,并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来实现其全球扩张的目标。
- 意大利则希望独霸亚得里亚海和涉足巴尔干地区。
- 日本的主要目标是在远东地区扩大影响力,特别是获取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外交部大厅开幕,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英、法、美、日、意5大国主导,其他各国代表的权利则受到限制。会议成立了由5大国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会议,负责决定和会的议题及其决定。
巴黎和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凡尔赛和约》,该和约于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的镜厅签署。和约主要内容涉及疆界、限制军备、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德国丧失了原有疆土的1/8和人口的1/10,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各类海军船只不超过36艘,赔款总额为1300亿金马克,交出全部殖民地。这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一项掠夺性和约,是胜利者强加于失败者的不平等条约,真正受害的是德国人民。
巴黎和会还处理了其他战败国的问题,签订了《圣日尔曼和约》、《纳依和约》、《特里亚农和约》和《色佛尔和约》。其中,《色佛尔和约》是凡尔赛体系中最具奴役性的条约,列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瓜分了土耳其帝国,使其丧失了4/5的领土,几乎丧失了独立和全部主权。
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遭遇了重大挫折。日本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交给日本,中国代表顾维钧和王正廷据理力争,但最终未能阻止《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的不平等条款。这一事件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
华盛顿会议于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召开,主要议题是削减和限制海军军备,协调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的矛盾。会议通过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等重要条约。其中,《九国公约》确立了门户开放、利益均等的原则,为美国加强对华扩张创造了条件,同时也限制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暂时维系了战后的国际关系,但其建立在强权政治原则之上,留下了严重的后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德、日、意法西斯的崛起和侵略扩张,这个体系最终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