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颈动脉粥样硬化:别让你的血管“锈迹斑斑”
认识颈动脉粥样硬化:别让你的血管“锈迹斑斑”
颈动脉是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大脑的交通要道,一旦堵塞将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颈动脉粥样硬化不是“老年专属病”,从20岁起血管就开始悄悄“生锈”。每天少抽一根烟、少吃1g糖、多走5000步——这些微小改变,正是抵御“血管锈蚀”的关键。记住:最好的治疗是预防,而预防的主动权,永远在你手中。
一项多中心、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显示:我国成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达到21%,而2023年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表明: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斑块脱落直接导致,致残率高达70%。但颈动脉粥样硬化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血管锈迹”,而是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慢性“炎症风暴”。
颈动脉粥样硬化:
从“无声”到“致命”的四级警报
Ⅰ隐匿期(内膜增厚)
此时血管内径尚未明显狭窄,但斑块已开始“生根”。
Ⅱ进展期(斑块形成)
脂质核心被纤维帽包裹,形成“软斑块”(易破裂)或“硬斑块”(稳定性高但易钙化)。斑块逐渐堵塞血管,当狭窄率超过50%时,大脑供血显著下降,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等慢性脑缺血症状。
Ⅲ高危期(斑块破裂/重度狭窄)
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血压骤升等可能诱发斑块破裂,暴露脂质核心激活凝血机制,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突发脑卒中后,每延误1分钟,约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即使抢救成功,70%的患者可能遗留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后遗症。
Ⅳ终末期(血管闭塞)
颈动脉完全堵塞,即狭窄率100%时,大脑持续缺血可引发大面积脑梗死,致死率高达30%,存活者多需长期护理,5年生存率仅为65%。
Tips:斑块破裂的“隐形信号”,若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就医。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头晕、黑蒙、肢体无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
2.慢性脑功能衰退: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可能与长期脑供血不足有关。
3.颈部异常:颈动脉听诊发现杂音或超声检查发现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性斑块)。
防“锈”指南:
拯救血管的关键四步
1.生活方式干预:从源头“断粮”。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管住嘴、迈开腿、戒烟限酒” 是预防斑块形成和进展的基石。
(1)饮食管理
①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鱼类、坚果摄入,减少红肉、油炸食品及含糖饮料。研究表明,地中海饮食模式能降低LDL-C水平达10%~15%,颈动脉斑块进展风险下降25%。
②限盐控糖:每日食盐摄入<5克,添加糖摄入<25克,有助于控制血压、血糖,间接减少斑块形成。
(2)运动干预
①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150分钟;或高强度间歇训练每周75分钟。
②抗阻训练:如举重、弹力带训练,每周2~3次,可提升血管弹性。
(3)戒烟限酒
①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戒烟后1年,颈动脉斑块进展速度可下降50%。
②每日纯酒精摄入应限制在男性小于28克,女性小于14克,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增加斑块破裂风险。
2.早期筛查与风险评估:防患于未然。
建议年龄≥50岁,尤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和已确诊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者,每年一次筛查。应用风险评估工具和颈动脉超声等筛查方法,可量化斑块负荷,结合血脂、血压等指标预测脑梗死风险,也可无创检测斑块位置、大小、性质等。
3.药物治疗:双管齐下“稳斑块、通血管”。高危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核心目标为降脂稳斑+抗栓防栓。
(1)他汀类药物:降低“坏胆固醇”LDL-C,同时稳定斑块纤维帽。研究表明:LDL-C每降低1 mmol/L,脑梗死风险下降20%。但需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肌酸激酶,避免与葡萄柚同食。
(2)抗血小板药物:适用于已确诊颈动脉斑块且狭窄率≥50%、发生过TIA或脑梗死的患者。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使脑梗死复发风险降低15%,氯吡格雷在高危患者中效果更优。但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根据临床实际平衡获益与风险。
⑶其他辅助用药:合并高血压患者应合理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合理服用降糖药,使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小于7%,减少斑块形成微环境。
4.手术干预:高危患者的“拆弹”方案。当颈动脉狭窄严重或斑块不稳定时,需考虑介入或手术治疗。
⑴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适应于颈动脉狭窄≥70%且有症状或狭窄≥50%无症状但斑块高危(如表面溃疡、脂质核心大)的患者,术后5年脑梗死发生率降低5~7倍。
⑵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的高危患者,微创,但术后复发及出血风险高于CEA,需严格评估。
Tips:防治误区与真相。
- 误区一:颈动脉斑块是老年病,年轻人无需担心。真相:颈动脉斑块可始于青少年,30~40岁检出率已达10%~20%。
- 误区二:斑块小就没危险。真相:斑块稳定性比大小更重要,超声提示“低回声斑块”“表面不规则”的高危斑块,即使狭窄率<50%也需积极干预。
- 误区三:手术能一劳永逸。真相:术后仍需坚持服药和生活方式管理,否则斑块可能在其他血管重新形成。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委员会.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J/OL].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2022,5:e1000123(2022-08-13). http://www.cvjc.org.cn/index.php/Column/columncon/article_id / 301. DOI: 10.3760 / cma. j.cn116031.2022.1000123.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等.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 48(12):1000-1038.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01009-00796.
3.National and Provincial-Leve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Netw Open, 7(1):e2351225.
4.郭远林;陈纪林. 2019年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我国临床实践的启示[J]. 中国循环杂志,2020,(02):105-107.
5.王增武;郭远林.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J]. 中国循环杂志,2024,(04):313-321.
6.医脉通心血管:1/5的中国人都有这个疾病? 颈动脉斑块如何管理?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做科普宣传,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