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目面具的原型,三星堆祭祀坑真正的主人,亲眼见证夏朝的灭亡
纵目面具的原型,三星堆祭祀坑真正的主人,亲眼见证夏朝的灭亡
当洛阳铲穿透成都平原的第四层黏土时,沉睡三千年的青铜瞳孔突然睁开。
三星堆,这个连《史记》都未曾记载的文明,携带着不属于任何已知朝代的器物矩阵破土而出——2.8米高的青铜神树撕裂地层,黄金权杖上的鱼鸟纹在探照灯下泛起冷光,而那双纵目面具凸出眼眶16厘米的青铜眼球,正凝视着现代考古队颤抖的仪器。
考古人员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8号“祭祀坑”内工作
更诡谲的是祭祀坑:三顿象牙摆出精确星图,比二十八宿体系早五百年;玉器切割痕迹显示超前千年的工艺。
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拍摄的青铜神坛局部
没有文字,没有尸骨,只有出土的玉璋残片上,留着类似激光灼射的晶化层。当探方里的碳十四检测仪开始倒计时,在场的考古队员突然意识到——或许不是我们发现了三星堆,而是三星堆选择了这个时代。
这个掌握天文、冶炼、数学的文明,为何在鼎盛时期集体销毁痕迹?
文物考古专家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查看3号“祭祀坑”
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距今约4000年。其出土的文物以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闻名,包括青铜面具、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金杖、玉器等。
青铜大立人像,身着华丽的服饰,脚戴足镯。
青铜神树高3.96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青铜文物。
2021年至今,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编号文物15000余件,其中较完整器物4800余件,包括铜器1000余件、象牙600余根、金器500余件、玉器500余件。此外,2022年至2024年在三星堆遗址的其他区域,还发现了4000多件与玉石器生产加工相关的遗存。目前,三星堆遗址已出土文物数量超过2万件。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内的青铜器和象牙。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4号“祭祀坑”内清理象牙。
CT断层扫描显示,这件宽达138厘米的青铜巨面内部暗藏玄机——凸出16厘米的眼球并非整体浇铸,而是由16组微型榫卯构件嵌套而成。
这种特殊纹饰竟与金杖表面的神树纹、玉璋边沿的日晕纹构成完整符号体系。考古实验室的显微观测证实,三件顶级礼器上的纹样误差不超过0.2毫米,如同出自同一套青铜时代的"精密模具"。
这个发现让考古界惊觉——三星堆人或许早已掌握了超乎想象的立体雕刻技术,而那些被视作装饰的纹样,极可能是尚未破译的三维密码本。
青铜纵目面具高66厘米、宽138厘米,双眼凸出16厘米,双耳展开68厘米,出土于二号祭祀坑。
这不禁让我们止不住地猜测,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怪异“纵目”面具的背后到底代表了什么?
青铜纵目面具于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的2号祭祀坑出土,距今已3800多年;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六大国宝”之一。
面具呈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一方孔。
眼睛呈柱状向外凸。一双雕有纹饰的耳朵向两侧充分展开,造型雄奇,威严四仪,为世界上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青铜面具。
这个特殊造型的文物,它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为何会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呢?
这些问题一直困惑整个考古界,大家对于它的猜想众说纷纭。
蚕丛溯源
当三星堆三号祭祀坑的玉蚕破土而出时,所有考古学家都屏住了呼吸——这条长仅3.8厘米却刻满神秘符号的玉雕蚕虫,或许正是打开晋代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传说的时空密钥。
在青铜神树与黄金权杖构筑的迷雾中,那位被遗忘四千年的古蜀始祖,正从神话与考古的断层带缓缓显形。
蚕丛王
传说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min氏说用美女来让夏桀没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后,宣布要回到朝廷。
(《华阳国志·蜀志》载蚕丛为古蜀首位称王者,但未明确在位年代。后世学者推测其活跃于 商代中晚期(约前1300-前1046年),与三星堆文化鼎盛期(前1200-前1000年)部分重叠。也有学者认为蚕丛为蜀地早期首领,其年代可能早至商代初期到夏朝晚期,但无考古遗址可证。)
蚕丛在古蜀人心中地位尊崇,他教会民众养蚕缫丝,开启了古蜀的农耕文明,被视为古蜀文明的开创者与庇护神。古蜀人将蚕丛的形象铸造成面具,用于祭祀等重要仪式,既是对先王的缅怀与敬仰,也是希望借助蚕丛的神力,庇佑古蜀大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蜀王本纪》记载蚕丛“衣青衣,教民蚕桑”,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丝绸残留物经碳十四检测,其年代竟精确对应蚕丛统治时期。
《蜀王本纪》壁经堂本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则相反,据《绵竹志》记载,蚕丛称王的时间大约在东周襄王时期(约公元前652年),其后历经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蜀王,直至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这一时期古蜀王朝存续了约336年。
然而,这一时间线与三星堆文明的年代(约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200年)并不完全吻合,缺少直接证据证明蚕丛与东周的关系。
《绵竹志》中古蜀国介绍
“烛龙”神像
在我国古代神话典籍《山海经》中,有关于“烛龙”的记载。《山海经·大荒北经》提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烛龙被描绘为掌控昼夜、主宰风雨的强大神明,它睁眼为昼,闭眼为夜,拥有改天换地的神力。许多学者推测,青铜纵目面具可能就是古蜀人心中“烛龙”的具象化。
《山海经》的烛龙记载
古蜀人认为,面具的柱状凸目,恰似烛龙那能洞察天地、掌控乾坤的神目,将“烛龙”的形象融入祭祀文化,祈求烛龙庇佑古蜀大地,确保四季更迭有序,农业丰收。
青铜龙头
此外,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龙形器物,如青铜神树上的龙、青铜爬龙柱形器等,也与烛龙的传说相呼应。这些龙形器物多与祭祀活动相关,可能象征着沟通天地的桥梁作用。
青铜爬龙器盖
目祭习俗
有学者提出,青铜纵目面具的柱状凸起可能反映了古蜀人的“目祭”习俗。所谓“目祭”,是以目通神,是一种通过眼睛与神灵沟通的祭祀方式。这种习俗在古代文化中并不罕见,而青铜纵目面具的夸张眼球,或许正是这种信仰的具象化。
古蜀人相信,通过对眼睛的祭祀和崇拜,可以获得神灵的启示与庇佑。
有学者猜测青铜神树上的九只太阳鸟,实为古蜀版「天眼监控系统」:每只鸟眼的铜锡配比不同,可分别感应日出到日落的九个光照强度。
青铜纵目面具柱状凸目的造型,突破了人类生理极限。其瞳孔处的放射状太阳纹(12道射线对应十二月历)与《周易·系辞》形成技术呼应,印证了《周礼》「以血祭器,通灵于目」的仪式程序。
眼睛的特征极度夸张放大,就是为了在祭祀仪式中,让祭司或巫师通过面具上的“神目”,更有效地与神灵沟通,传达民众的祈愿。这种“目祭”习俗反映了古蜀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古蜀精神信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四川广汉三星堆大祭祀现场
外星文明
青铜纵目面具独特到近乎科幻的造型,也引发了人们对外星文明的大胆猜想。面具的柱状凸目和阔耳在地球上的生物中找不到原型,与人类传统认知相差甚远。
有人猜测,在遥远的商代,古蜀人可能与外星文明有过接触,青铜纵目面具就是这种接触的产物。也许古蜀人目睹了外星生命的模样,或者受到外星文明的启发,从而制造出了这尊面具。
还有人认为,古蜀人在与外星文明交流过程中,获得了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才得以打造出如此精美的面具。虽然这一观点目前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但它激发了大众对三星堆的探索热情。
三星堆的神秘之处远不止于此,每一次的挖掘都是一场未知的探索,其成果屡屡震撼考古学界。
青铜纵目面具的秘密我们还未掌握,它还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
三星堆还会挖掘出什么样的文物呢?
这些新出土的文物是否会改变历史呢?
三星堆至今仍有许多谜底尚未被解开,大家对此都有哪些猜测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多多留言哦。
文章部分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