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用AI技术“复活”逝者吗?|论辩AI观点精粹
你愿意用AI技术“复活”逝者吗?|论辩AI观点精粹
在2024年度复旦管院人节上,一场关于"AI技术是否应该用于'复活'逝者"的辩论赛引发热议。正反双方围绕这一前沿科技伦理议题展开激烈交锋,多位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专业见解。
正方将思考投射于爱
如果AI技术能帮助我们走出悲伤,为什么不呢?
反方将感情落脚于未来
"复活"不是AI技术的终点,明天未可知,今天的人类是否应该三思?
关于AI技术的伦理争议,全世界都还没找到答案。
我们的重点是,在这场精彩交锋中,看到了年轻人对生命价值与社会发展的思考,以及他们对世界真挚的爱。
正方观点:让我们在爱(AI)里重逢
AI复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让逝者活过来,而是用人工智能对逝者的身份进行一种模拟。以目前市面上提供AI服务的相关产品来看,主要是通过广泛收集逝者样貌数据、视频样本、生平事迹以及语言习惯等内容,通过AI换脸和声音克隆等技术来扮演逝者,与用户实现文字和视频的互动。
AI复活技术通过携带逝者信息,成为独属于逝者和生者之间的记忆连接,可以帮助生者释然,并更好地走出悲伤的情绪。
怀念逝者从来都是人类非常正常的感情需求,随着技术迭代,从照片到影像再到现在的AI复活,我们得以用更有效的方式安放我们和逝者之间的感情,这本身应当被看作是一种进步,应该被支持。
"复活"技术当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法律和伦理上的问题和争议,我们也反对未经家属允许随便使用AI技术"复活"他人,但这可以援引民法典中对于死者人格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包括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没有取得死者近亲属的同意,就属于侵权行为,可以通过侵权责任追求的方式,对其进行法律责任的规制。
AI给我们回应并不代表 AI拥有生命、拥有情感,我们并不希望复活技术跨越人与自然人、与机器的边界。
古代人会给离去的亲人写信,后来我们会留下亲人的照片和视频,现在我们用AI技术"复活"他们,这只不过是我们不断在用技术的发展去更新和迭代"复活"亲人的方式,更好地怀念他们。
很多电影里都害怕机器人将来会掌控世界,但至少在现在,我们只是在通过对于家人的记忆,去创造一个我们自己和自己和解的过程。
AI"复活"的意义就像歌里所唱的,是"see you again(再见)”,也就是爱,让我们在AI里重逢,让我们在爱里重逢。
反方观点:"复活"是对自由意志的威胁
今天市面上所看到的大部分所谓AI技术,其实都还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如果只是简单合成或者模仿逝者的神态或语言,这还远称不上是一种"复活"。
如果有足够多的训练数据和足够长的时间,大模型完全可以复制逝者生前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AI和你想复活的人之间只差一具"肉身"。
我们不应该把AI仅仅看作为一个工具。当TA的思维、意识都与真正的人类并无二致,届时人类文明、生命体验、道德伦理都将面临重要的节点,所以我们有三个问题。
第一,生命的本质究竟为何?是我们的思维还是我们的肉身?当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个纯粹的思维的时候,又该如何看待?如果这样纯粹的思维被看作技术和程序,TA被定义创造和交易,是不是说明定义我们独立的人所在的就是我们自己的那一具肉身了。
第二,当我们创造出这样一个AI后,应该如何看待这样一个人格的权利?人如果不能用肉身来定义存在,那么独立人格是不是也应该赋予它自然人的权利?
第三,如果TA被创造出来,我们又应该如何定义一个人自由意志的边界?如果我们不顾数字生命自己的感受而直接去结束这样一个生命,我们又该承担何样的法律和道德责任。
技术的进步没有好坏,关键要看技术的应用和给予TA的价值判断。可是今天我们看到对于这项技术的应用,它是对存在权利、自由意志,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概念的毁灭性打击。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革命,变革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人类本身。
专家点评
百度智能云AI平台总架构师谢永康: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以至于很多法律、伦理上的讨论,乃至监管措施仍处于滞后状态,这是目前国内外工业界的现状。
复制思维模式是不是等同于意识?从技术角度看,今天的大模型的输出更多是一堆概率的数字,其物质基础是芯片算力和训练数据,虽然展现出了类似思考的结果,但本身并不具备自主性,是人们将这类现象人格化了。当然,听完这场辩论,当我以后训练模型时,也许会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系主任张诚:
这场辩论的题目其实在学界也没有答案,所以讨论是无关对错的,评委的打分可能更多也是在折射个人的观点。我们现在连"涌现"都没有搞清楚,还可以回到实验室再做一些测试。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季立刚:
死者的权益如名誉、姓名、肖像、遗体、荣誉等等,都是由法律所保护。“复活”逝者是复原死者逝去的一种情感,我们可以称为一种祭奠的权利,死者的权益由亲属进行保护。我们对死者的权利问题,还会涉及到私人领域问题和公共利益问题。
从法律的整体建筑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是以人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如果把AI视为人,我从法律研究者角度是反对的。对于AI问题,某种意义上是要结合哲学、生命科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等各种学科所共同研讨的课题。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语言处理专委会主任黄萱菁:
辩论一直都是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学术门类里就有计算论辩学。计算论辩学主要处理两种辩论:陈述和自由辩论。
计算机科学家一直想用计算机写辩词,从辩论中挖掘观点,然后判断观点是不是与事实吻合,判断辩论过程是否能够抓住对方弱点,同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对AI来说是一个很难的任务,目前技术上还有需要发展的空间。
AI能够为辩论做什么?我们可以用AI来帮助辩手更好地提炼观点,增强推理的逻辑性。但目前的AI技术,在言语表达、肢体语言表达,通过声音施加影响力方面,都还有提升空间。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郑召利:
如果AI技术仅仅是用图像、声音,行为方式等"复活"逝者,通过交流来安抚失去亲人的痛苦,其意义就狭窄了,AI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再说,这种情感安抚与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体需求有很大关系,有些人特别需要安抚,需要"复活"亲人的陪伴,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需求。
"复活"在生命意义上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如果数字人也具有了情感、人格、思维能力,那么,我们怎么定义生命?如果没有死亡,生命有意义吗?向死而生的意义就是因为有死亡,死亡是生命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回忆是我们对故去亲人的怀念方式,但人类仅仅只有回忆吗?遗忘难道不是生命应有的一种常态吗?有些东西,我们还是要遗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最强大脑》《今晚》主持人蒋昌建:
这场辩论赛让我很难区分辩手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双方都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每一方为自己的立场准备了足够的论点和材料,而且在辩论过程中很好地贯彻了自己的策略。
思念亲人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有的人愿意永远放在心里,有的人希望尽可能栩栩如生,我觉得应该没有统一的答案。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慢慢发展,数字人或者虚拟人跟人之间的互动,慢慢形成一种生活方式的话,也许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去接受。
正方获得本场比赛优胜,复旦管院刘怡然同学(中)、建平中学徐千易同学(右)获得最佳辩手。
场下同学与辩手们也展开了热烈互动
*内容根据现场实录整理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