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成功救治心脏骤停合并肺栓塞患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成功救治心脏骤停合并肺栓塞患者
51岁的张女士在住院期间突发心脏骤停和急性肺栓塞,生命垂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迅速响应,在持续2小时的心肺复苏过程中启用ECMO技术,成功将她从死亡线上拉回。
1月底的一天,正在病房住院治疗的张女士突然出现胸口疼痛、神智不清、大汗淋漓的症状。医护人员立即展开紧急救治,但随后她又突发心脏骤停。现场医护人员一边实施徒手心肺复苏,一边向急危重症医学中心求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I科的钟振通医生迅速赶到现场,实施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
经过近1小时的持续心肺复苏,张女士仍未恢复自主心律,生命危在旦夕。重症医学I科主任詹丽英教授当机立断,决定实施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抢救。这是一种用于支持心肺功能的机械生命支持系统,在心脏骤停等极端情况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ECMO专家团队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下的VA-ECMO置管术。在置管期间,患者仍出现间断心脏停博,但夏文芳教授凭借精湛技术顺利完成上机。在ECMO辅助下,患者自主心律开始逐渐平稳。
床边心脏彩超检查发现,患者右心明显增大,提示急性肺栓塞可能。同时,患者还出现双瞳散大、尿崩、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医疗团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升压药物剂量以及ECMO参数。
经过24小时的持续救治,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出现好转迹象。次日下午4时,患者双侧瞳孔较前缩小,内环境开始好转。后续的肺动脉CTA检查确认了广泛肺栓塞的诊断,但暂不具备溶栓和取栓条件,需要等待生命体征进一步恢复。
在ECMO辅助3天后,患者循环稳定,顺利下机。医疗团队减少镇痛、镇静药物,进行气管切开术以促进早期脱机拔管。经过一周的精心救治,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四肢肌力恢复,并开始自主进食。
随后,放射介入科主任胡红耀教授团队为患者实施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术,术后抗凝治疗效果良好。然而,患者又出现左下肢重度肿胀,经诊断为骨筋膜综合征。关节外科副主任周建林主任医师团队在麻醉科协助下,成功实施左下肢切开负压封闭引流术,术后肿胀好转。
2月20日,脱离危险的张女士顺利转出ICU病房。
詹丽英教授表示,急性心肌梗死和肺栓塞是导致心脏骤停的常见病因,一旦发生抢救成功率极低。此次成功救治得益于医疗团队及时采用的ECPR(心肺复苏基础上联合体外循环辅助)技术,以及亚低温脑保护、脑功能维护等ICU集束化管理措施,有效降低了并发症风险,为患者预后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